當前位置:東方女性站>熱點資訊>百姓民生>

媒體|《人民的名義》走紅承載的是公眾期待

百姓民生 閲讀(9.96K)

最近《人民的名義》的電視劇火熱,成為老少皆歡的現象級劇目,被稱作是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大戲。《人民的名義》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組織創作,由著名編劇周梅森創作,張豐毅、吳剛、許亞軍、張志堅等老戲骨聯袂主演。之所以説尺度最大,是因為劇中反腐上不封頂,反到了國家領導人之一的副國級幹部,堪稱突破了反腐劇的最高級別。除此之外,劇中的很多台詞,也是尺度驚人,比如有“中國目前的政治生態,就是一把手幾乎擁有絕對的權力”、“以前老百姓不相信政府會做壞事,現在是老百姓不相信政府會做好事”等等反映社會現象的金句警句。在故事情節上也是如此,電視劇一開始,就在一位部委處長家中搜出2億多元現金,還有強拆隊借警車警服強拆、貪官外逃等情節,都令所有觀眾瞠目結舌,這些在以往的劇情中很難見到。

媒體:《人民的名義》走紅承載的是公眾期待

但本劇能夠成為現象級電視劇,最大的原因,還是劇中很多情節都是來自現實或者有現實的影子,是近些年反腐成果的集中顯現。比如,家中搜出2億多元現金的這一情節,也曾真實發生過,在落馬貪官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長魏鵬遠房產內起獲2億元財物,執法人員調16台點鈔機,當場燒壞4台。所以,從這部電視劇走紅背後,其實有很多值得説道之處,比如中國反腐劇與官場小説的關聯,以及影視創作如何取材於現實主義,還有公眾對於反腐劇還寄託着政治清明的期待,這其實給了我們很多啟示。

現實主義藝術創作的春天

現實是文學、藝術等創作源源不斷、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靈感活水源頭。當下的現實,是任何一個作家與編劇都無法書寫的,而他們能做的其實很簡單,把現實照進小説、劇場。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原來説的藝術來源生活而高於生活,應該倒過來説了:藝術遠遠比不上現實的精彩與荒唐,每一件活生生的案例,更像是一部部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甚至是簡直令人難以置信的魔幻主義作品,是任何有想象力的人都無法想象的,在魔幻的現實面前,想象力的無力和貧乏的。

在國外,很多著名的小説或電影,也往往都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但在中國,又有多少這樣的小説和片子呢?在這一點上,長期踐行現實主義寫作的著名作家餘華説得很到位:“我們的生活是由很多因素構成的,發生在自己和親友身上的事,發生在自己居住地方的事,發生在新聞裏聽到看到的事等等,它們包圍了我們,不需要去收集,因為它們每天都是活生生跑到我們跟前來,除非視而不見,否則你想躲都無法躲開。我寫下的是我們的生活。”這一點,周梅森也坦誠,“現實比我們有想象力,不斷創造出腐敗(和反腐敗的)奇蹟,前仆後繼的生動故事,是作家想象不到的”,所以“現實的生活已經這麼魔幻了,你不敢把這個魔幻真相拍出來,就跟觀眾沒有契合感”。

是的,在當下,我不知道中國作家是幸福還是不幸?説幸福,是因為,他們每天有如此異彩紛呈的素材,簡直是難以想象的。

中國作協主席鐵凝曾經説的一段話:在兩個月以前,我會見過德國很著名的作家馬丁·瓦爾澤。他到中國後跟我説了這樣一個觀點“我非常羨慕處在當下中國時代的作家們”。我説為什麼?他説“因為這個時代太偉大、太豐富了”。中國處在這麼大的變革當中,中國作家可寫的東西太多了,讓他感覺到非常羨慕,所以他這話就給我很大震動。我捫心自問,作為一個寫作者,個人的寫作配得上這個偉大時代嗎?在這個現實與魔幻之間,中國的作家們,該身居何處?這個問題應該是所有創作者首要回答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説,一個作家,最大使命是成為這個時代的記錄者。

《人民的名義》火熱與以往反腐劇不同在於,加入了互聯網文化因素,粉絲文化嫁接到了這以往嚴肅、主旋律的作品中,觀眾與作品之間,有了很強的互動性。劇中主角京州市市委書記李達康,就被稱為,還有了很多表情包、段子等產生,網上現在已經有了劇中主要角色的各個粉絲羣體。嚴肅作品,包括主旋律作品,如何吸引80後、90後乃至00後的青少年羣體,以符合年輕人的方式呈現,也是值得思考的。

作為官方推動的也算是主旋律的作品,《人民的名義》在很多程度上呈現了一種人物刻畫的進步,摒棄了以往對政治人物絕對單一的描寫,有了深入人性之下對於個體情感與內心進行的體察,賦予人物複雜、飽滿的性格,展示多面的人物形象,不再是絕對的好人(好官)還是壞人(壞官),好人也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比如正面人物李達康,就有作風霸道、一言堂、忽視家人、管教不好下屬等各種問題,而反面人物漢東省委副書記高育良,在前面一直都是看起來智慧、大公無私的形象。

反觀目前大量流行的影視作品,歸結起來就只是那種粗劣大話、惡搞類的爛片,還有就是胡編亂造古裝戲、玄幻劇了,作品的生動性和想象力極端貧困。這些影視文化作品很少能夠得到認同,往往是緣於創作者對於現實的迴避或者被現實限制,過度追逐商業回報,導致很多作品成為了不堪入目的文化垃圾。

反腐劇背後官場小説的影子

《人民的名義》這部反腐劇火熱的背後,其實也有中國社會長盛不衰的官場小説培育出的雄厚觀眾市場。在每年一度的中國作家富豪榜中,就常有官場小説作家上榜。如2012年度的榜單上,第13位的黃曉陽與第20位的小橋老樹都是寫官場小説的,他們的《陽謀高手》和《侯衞東官場筆記》,分別帶來了430萬、270萬元的版税收入。其實這不是小橋老樹第一次上榜了,他 以1 9 0萬 元 的 版 税 位 列20 10年作家富豪榜第22位,2011年235萬元位列第17位,連續三年入榜,《侯衞東官場筆記》系列被評為“最佳官場小説獎”。而黃曉陽的《二號首長》系列,也是紅火一時。

這些年,隨着官場文學《侯衞東官場筆記》、《烏紗》、《芝麻官悟語》、《二號首長》等書的熱銷,一個特殊的寫作羣體進入了公眾的視野。這些官場文學的作者不是專業作家,他們的正職一些本身就是各政府部門的官員,或者是曾經在政府部門任職過的,《人民的名義》編劇周梅森就是掛職過市政府副祕書長。他們的作品,不僅為他們取得了官場之外的成就感,更帶來了龐大的讀者羣和豐厚的收入,這構成了一箇中國式奇特的文學現象。

一個時代與社會最廣泛與最受歡迎的作品,是考察一個時代與社會內涵的最佳樣本,它能夠深刻地反映當時的整個社會思想與價值觀取向。很顯然,在當下這個社會,最受歡迎的無疑是官場文學、處世厚黑學、職場寶典與各類成功學、致富經等,這些都生動地構成了這個社會的基本價值取向。而這麼多類讀物的流行,相應地讓這個看似噪雜多元的社會形態原形畢露:人們的價值觀取向,其實都被牽引到了權力與金錢這兩個焦點上,它們就是兩個社會座標,讓每一個人都牢牢地綁定其中。

不過官場文學以及反腐作品,顯然依舊沒有被祛魅,使人霧裏看花,因為人們對於政治還是充滿神祕感,有官場文學閲讀經驗的人都會發現,很多官場文學都充滿着厚黑學味道。而且我們也看到,在厚黑學盛行的背後,這是一個場域裏的透明度嚴重缺失。因為官場對於很多普通老百姓來説,是一個充滿神祕感的地方,所以才充滿好奇,想探究其中的形態;而對於官員來説,這些讀物其實就像是“官場指南手冊”,他們可以在其中窺探到深不可測的為官之道。這是因為,官場文學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寫作的,它最在行的寫手,只能是來自於與這個圈子有着密切關聯的人,或本身就是官員,深知其中的深淺與各種規則與潛規則。

但是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如果很多人都遵照這個規則行事處世的話,這些人就必須將自己的大量精力花費在人際維護與塑造上,如此的後果就是必然會相應地造成創造力與創新力的萎靡,也會最終導致這個羣體發生文化的“內卷化”現象,無法推動社會發展。

在官場文學熱銷的背後,我們也應該相應地看到,這是一個文化“內卷化”現象,人們(不僅只有身處其中的官員,還有被這個權力圈吸引的人)沉浸於這樣的泥潭裏,日益陷入其中不可自拔,而且只會從自身的利益出發,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置社會的整體利益於不顧。於是,隨着越來越多的人如此之後,如果有一個人試圖改變之,提出新想法與改革,就會面臨着千夫所指的艱難處境,所有的槍都指向了這隻“出頭鳥”。體現在《人民的名義》中,錯綜複雜的權力關係、權力幫派系,都讓每一個人深深捲入其中,哪怕侯亮平這種從北京空降而來,也被烙印上“漢大幫”標籤。當下我們看到很多的政治領域的改革與嘗試,舉步維艱,很多程度上也與這種文化“內卷化”的存在有關。

官場文學背後也凸顯了文化困頓,把這種社會病症在文化創作場域深切地反映出來。要破除這樣的困頓,不僅僅要從文化作品的角度,更要從社會的角度來反思。以社會場域的改變與改善官場文學火熱的土壤,即官場的健康來過濾文化領域的官場文學熱。這就需要讓公眾對於政治場域這種運作模式和文化不再着迷,最終祛魅成功;還要讓這個圈子裏的人,能夠拿出更多的精力用於推動社會進步、服務民眾,避免終日陷入到無法脱身的厚黑之中;最終讓我們的社會,走出這種文化“內卷化”困頓與隱憂,以更健康的文化價值觀支撐的社會發展,讓政治題材的作品以更清爽的內涵存在。

反腐劇高評價承載着政治清明的期待

這些年來,人們為反腐叫好,對於反腐進展持續關注,背後是對於政治清明的深刻期待。近些年的反腐,不斷地打老虎拍蒼蠅,以及八項規定等,取得了很多成果。《人民的名義》很多故事也體現了反腐背後的驚心動魄,反腐工作者與貪官的鬥智鬥勇,分秒必爭,甚至犧牲自己,才能不斷地收穫累累戰果。

此外,民眾對於作品關注,絕大部分是集中在劇中反映出來的政治運作,公眾對此是充滿好奇的,比如反腐過程中檢察部門的雙重管理體系,以及紀委、法院、檢察院、公安部門等等的職責分工問題,都是人們熱議的。這可以説是本劇一個很大的社會價值,把很多人日常難以接觸和了解的政治運作模式和邏輯,淋漓盡致地凸顯了出來,滿足了公眾的好奇感。

當然,從這片子裏也反映了民眾政治意識的提升。以劇中的“過去,老百姓不相信政府會做壞事,現在,老百姓不相信政府會做好事”這句話為例,也是民眾政治意識提升的體現,公眾已經開始對權力保持一種天然的警惕。政府也是由一個個普通的官員組成,這些人也都有七情六慾,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而任何的權力以及權力的擁有者,如果沒有好的制度制約,難免會走向失控。來自公眾的質疑和監督,是把權力關進籠子裏的重要作用力之一。

儘管劇中也探討了監督一把手的情節,這個無疑是當下最為關鍵的問題,值得我們深刻反思。在劇中,省委書記沙瑞金也試圖開始在制度上做一些探索,安排了京州市紀委書記易學習對市委書記李達康的監督,雖然易學習有着漢東省委書記沙瑞金的支持,但也沒有取得太多實質性的進展,實際運作中,很難扭轉一把手的意願。這還是易學習作為李達康的前領導,年歲也大一些,監督都如此困難,更可以想象,在其他的情況下弱勢的同級對於一把手,必定只能一籌莫展。正如李達康反問沙瑞金“誰來監督您沙書記啊”,對此,沙瑞金也只能表態“省裏從我做起”,這依然是把對一把手的制約立足在自律上面,還是等於沒有約束。所以李達康才實話實説:“大家都在一口鍋裏吃飯,實行有效的同級監督其實難度很大。”

這部電視劇還有另外一個社會價值是,能夠給官員敲響警鐘。正如片中所言:當務之急,不是教育老百姓,而是教育官員。這放到現實中也是適用的,當前的很多社會矛盾,往往都是與政府有關係,哪怕有的事情本來和政府沒有關係,但最後都落到政府頭上,這恐怕也與很多地方官員的顢頇有着莫大的關係,特別是處理一些公眾事件,條件反射般一想到都是封鎖消息,如同鴕鳥把頭埋土裏一般自欺欺人,而不是尊重公眾的知情權。但在這個互聯網時代,哪有什麼消息是真的可以被完全封鎖的?在電視劇中的這就體現在“116大風廠大火事件”中,最後成為一場全球同步直播的公眾事件。這些都在警示着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員,切不可再一廂情願地要“為民做主”、剝奪他人知情權,而應該自身在理念上更新意識,改變作風,做好服務民眾的本職工作,正如劇中退休老幹部陳巖石時常警示和勸告各級官員所説:“要把人民放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