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方女性站>熱點資訊>百姓民生>

"三下河東"的名臣謳頌

百姓民生 閲讀(2.68W)

文彥博,北宋名臣,山西介休人。宋仁宗時舉進士,50歲即官拜宰相,曾因對王安石變法持異議被貶外放,變法派失勢後復授平章軍國重事。彥博雖官至一品,但為人“公忠直亮”,“尊德樂善”。“包青天”包拯是其同科進士,二人交情甚厚,曾約“相與姻締”結為兒女親家。惜包拯早逝,其子包綬年僅5歲。包綬長大後“恬靜自守”,“孤立不倚”,過得並不富裕。彥博遂作《舉包綬》上奏,慨言像包拯這樣“秉節清勁,直道立朝”的良臣之後,朝廷不能漠然對待,還主動將女兒許配於他,頗獲時論好評。享年91歲高齡故世。

"三下河東"的名臣謳頌

彥博雖為晉人,但直接敍寫故鄉的詩作甚少,這首《太原府統平殿朝拜》就是一篇頗具歷史價值的鮮見之作。

宋太祖趙匡胤稱帝后,陸續平定了南方諸國,而佔有河東太原一帶的小國北漢卻依然割據,太祖兩度御駕親征均告失敗。宋太宗趙光義登基後,經充分準備重新親征,先擊敗契丹援兵,陸續掃平周邊,築起長連圍城久困太原,晝夜輪番攻擊,仍遭頑強抵抗,付出慘烈犧牲才取勝,這就是被演繹為文學故事的“三下河東”。因此,太宗惱怒之極,又鑑於唐高祖李淵起五代多位強人皆由太原崛起稱帝,為永絕該地“龍脈”,攻克太原未及半月,太宗就詔令“毀廢”舊城。且親自坐鎮主持,使“萬炬皆發”,“官寺民舍一日俱盡”,逃避不及者“死者甚眾”,又撰《平晉記》立碑永紀。次年再下詔“壅汾河、晉祠水灌太原”,徹底夷平這座近1500年曆史的古城。汾河東岸另建新城即今日太原雛形時,一概不修十字街,均為丁字街,以期釘死“龍脈”不再“龍興”帝王,這一格局遺存到上世紀50年代才漸漸打通。宋真宗時,又詔令“幷州建資聖禪院為將士戰亡者追福”,後覆在資聖禪院內加建統平殿,奉安檀香木製“太宗御容”以“顯揚祖宗”功業,此詩即彥博朝拜統平殿時的謳頌之作。資聖禪院明代“沒於汾水”,統平殿“亦無存”。

逆壘彌天甚,(逆賊固守的城壘曾有過蓋天的兇險),

君王駐翠鑾。(皆仰賴聖君王御駕坐鎮率軍苦戰)。

荊榛親剪伐,(罪孽的荊棘亂木幾度親征剪伐),

家業信艱難。(太祖太宗的大業創建真是無比艱難)。

一劍江河定,(但畢竟一劍縱橫平定了江河),

千年廟社安。(也終於迎來宗廟社稷千載的安然)。

故城禾黍美,(譭棄的故城已經種遍了豐美的米糧),

無複驗泥丸。(絕不會再出現當年抵抗王師的愚頑)。

據彥博詩末自注,“太祖朝天兵至城下”,太原“城中作十丸擲空中卜之,外雖破裏頭完,則城尚可保平安”;到了“太宗朝天兵再至”,太原“復為此卦,而一擲內外俱碎,城遂下”。卦卜肯定不會如此靈驗,太原城最後被攻破也未必因此,恐怕多半還是傳説而已。

張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