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方女性站>熱點資訊>百姓民生>

從"象牙塔"到生產線——廣東"雙高"建設為

百姓民生 閲讀(2.03W)

新華社廣州6月15日電 題:從“象牙塔”到生產線——廣東“雙高”建設為實體經濟“造血”

從"象牙塔"到生產線——廣東"雙高"建設為

新華社記者 鄭天虹、孟盈如、胡浩

在高水平大學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學的“雙高”建設推動下,廣東高校人員和學生走出“象牙塔”,走向科學技術需求旺盛的生產第一線,為實體經濟發展“造血”。

從天邊到手邊 校企開啟雙贏通道

在廣州明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芯卡片智能製造線車間,記者看到華南理工大學14級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劉宇正在進行設備的監控調試。“我們和明森有產學研合作項目,研二時我就來實習。實習過程中,接觸了大量實際工程項目,從基礎的一個項目子模塊做起,到獨立完成一個小項目,並調試上線運行,直至能平穩投入實際應用。”目前,劉宇已成為公司正式一員。

“高校研發重點是技術要變成生產力。”暨南大學機器人智能技術研究院院長柳寧説。

“我們團隊的課題就是一線企業的需求。2003年組成團隊做技術研發開始,我大部分時間待在企業的工廠裏。”柳寧説,“高校的科研不僅要關注對標國際水平、滿足國家需求這些‘天邊’的事情,更要關注企業發展需求這些‘手邊’的事情。學術圈和產業圈要高度融合,解決產業迫切需要問題。”

“廣東是製造業大省,‘手邊’的事情很有技術含量。解決生產問題是需要真功夫的。”柳寧説,“這就對高校的科研成果提出了高要求。因此,推動產學研合作,不僅僅是企業的需求,也是高校發展的需要。”

從數量型外延擴張到內涵型質量提升,這是對目前高校發展的客觀要求。為使各學科進一步對接社會需求,中大全面開展了校區院系的學科調整:圍繞“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應用、芯片技術等,整合原來相對分散的學科力量,先後成立了數據科學與計算機學院等對接信息、電子、材料等新興產業。

“近十年,學校與廣東企業開展了近6800項技術合作,與190餘家企業共建了研發平台。近兩年專利授權754項,專利成果作價3300萬元技術入股兩家公司,涉及股本6.4億元。”中山大學相關負責人説。

築產業高地引最強大腦

發力“雙高”建設,為產學研裝上最強大腦,是一場創新源頭的大布局。

“目前我們佛山沒有太多知名大學,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但是我們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龐大的市場,所以我們加強產學研合作,把科研成果拿到佛山來,直接轉化形成現實的生產力,這是我們很重要的一個策略。”佛山市市長朱偉説。

目前,廣東產學研合作從“適應、服務”向“支撐、引領”轉變,搭建具有“造血”功能的協同創新平台。同時,建立了一批見效快、接地氣的研究院,精準對接行業需求,聚焦服務產業鏈。

記者從2017年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推進會暨產學研對接大會上了解到,到目前,廣東省共建新型研發機構180家,數量佔全省科研機構1/3,其中與全國高校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超過了一半。累計研發經費支出60多億元。

廣東能夠聚天下英才的底氣,來源於廣東產業優勢為人才提供了大展拳腳的天地。從事研發活動的人才,需要產業和市場支撐科研成果轉化。廣東製造業發達,門類齊全、協作完善,這些從事科研活動的人才有實踐基地和平台,科研成果容易落地生“金”,實現產業化。

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遍地珍珠,這是目前廣東產業的一種格局。民營中小企業對科技的需求不容忽略。對此,近日揭牌的“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有針對性為省內高校和行業企業提供技術擴散、成果轉化、科技評估、中介洽談、創新資源配置和管理諮詢等專業化服務,助推省內高校圍繞企業需求開展科技攻關與科技服務,推動產學研真正實現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四鏈”深度融合。

產學研成果納入高校教師職稱評價體系

校企技術需求如何對接,是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的關鍵。陳雲賢説:“我們看到高校在產學研結合缺乏相關措施情況下,高校科研成果只有20%左右轉換為現實市場應用成果”。

產學研融合發展,是一場高校創新制度大變革:讓科研人員享受創新紅利,才能釋放生產力。

目前,廣東高校已經從職稱評價體系入手進行改革,不再“唯論文”,生產一線產出的科研技術成果也成為教師評定的一個良好通道。

“職稱評定採取分類評價以後,就有一批科研人員轉來做研發。”柳寧説,“以前,大家忙着寫論文,科研成果轉化率較低。做產業科研的教師,論文一般較少,職稱評定某種程度上會吃虧。學校評價體系改革後,指揮棒一變,做研發的人越來越多了。我就是受益人之一。”

《廣東省經營性領域技術入股改革實施方案》規定,高校和科研院所獎勵科研重要貢獻人員和團隊的收益比例不低於50%。廣東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説,“接下來,會將技術轉移機構、科研成果轉化服務平台建設情況以及科技成果轉讓經費等納入考核範圍並與資源配置掛鈎,引導高校落實好相關政策中關於高校科技成果自主處置權和科技成果轉化所獲收益激勵機制等面向成果發明人的激勵措施,引導科研人員通過產出高質量的科技成果並有效實施轉化而合理合法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