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方女性站>熱點資訊>百姓民生>

"炸"出一"甲子"——訪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澤

百姓民生 閲讀(2.92W)

中新社南京7月17日電 題:“炸”出一“甲子”——訪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澤山

"炸"出一"甲子"——訪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澤

中新社記者 張素

82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澤山,不知不覺間已與火炸藥相伴逾一“甲子”。近日他接受了中新社記者的採訪,講述60年間的“火炸藥人生”。

1935年,王澤山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彼時東北三省已被日軍佔領,在日偽政權下的童年生活成為他的屈辱記憶。他在心裏埋下“救國圖存”的種子。

1954年考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王澤山選擇了其他同學都不願意去的火炸藥專業。他回憶報考原因時説:“既然是國家設立的,是國家需要的,都需要有人去做”。

火藥曾是中國引以為傲的發明,近代以來,中國的火炸藥技術卻落後於世。“離開火炸藥,常規武器和尖端武器都難以發揮作用。”王澤山説。

生於戰火年代,目睹家園淪陷,王澤山深知“強我國防”的重要性。學成以後,他毅然投身科研並許下誓言:“跟蹤仿製,永遠是被人所制約的。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走在國際的前列,必須走在前面。”

20世紀80年代以來,王澤山團隊接連攻克難題,提高火炸藥的含能性能。他們成為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三冠王”:憑廢棄火炸藥再利用的多項關鍵技術獲199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憑降低武器對環境温度敏感性這一尖端技術獲1996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憑等模塊裝藥和遠程、低膛壓發射裝藥技術獲2016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外界只是看到榮譽接踵而來,卻不知箇中艱辛。團隊成員堵平説,在王澤山的腦海裏沒有“星期幾”,也沒有“節假日”,有的只是實驗開始與結束的時間。

“有一次我們在內蒙古阿拉善靶場做實驗,室外温度約為零下27攝氏度,低到試驗用的高速攝像機都‘罷工’了。”堵平説,但年近八旬的王澤山與團隊年輕人一樣,“在外面一待就是一整天”。

在旁人看來,王澤山並不像是傳統意義上的耄耋老人。他追趕潮流,熟練操作各種數碼產品,會做Flash、PPT,會用手機App訂購火車票。“他的思維和狀態很年輕,我們幾乎沒有感覺他已80多歲。”南京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席佔穩説。

如今,這位已培養出90多名弟子的“80後”院士仍然活躍在科研一線。“作為從事科學工作的人,我更加明白科學技術的力量,也深深懂得重要科技領域的優勢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籌碼。”王澤山説,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每個中國人渴求的,也是人人有責,“正是這個信念始終支撐着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