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方女性站>熱點資訊>百姓民生>

家規要知行合一|掛在牆上不如記在心間

百姓民生 閲讀(7.82K)

家規要知行合一 掛在牆上不如記在心間

“天府好家規”評委李後強。

家規要知行合一 掛在牆上不如記在心間 第2張

四川首屆“天府好家規”評選活動唯一官方投票平台,下載封面新聞推薦天府好家規。

首屆天府好家規的評選正在持續推進中,社會參與熱情也不斷高漲。

四川省社科院黨委書記李後強認為,如果把社會比喻成一個個體,家庭就是組成個體的一個個細胞。家庭的細胞壞了,社會就會癌變。作為首屆天府好家規評選活動評委之一,他眼中的好家規是什麼?好家規怎樣才能真正發揮效應?3月20日,李後強接受了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的採訪。

談家風

中國靈魂還要世界眼光

又是一年團年夜。山裏的冬天太冷了,爐火燒得正旺。孩子們圍坐一團,腦袋瓜湊在一起,映着爐火,眼睛裏閃閃發光。

除夕夜,聽長輩們講述一些百聽不厭的故事,是李後強童年最深刻的記憶。小時候住在山裏,沒有什麼娛樂生活。長輩們除夕夜的故事,就成了童年最大的樂趣。而那些故事,無非是偷抓了鳥兒被抓走。不洗手吃飯,肚子裏要蟲子。稀鬆平常的道理,經過了無數次口口相傳的演繹,光怪陸離,讓年幼的孩子百聽不厭。長大以後發現,有些故事現在想起來還會覺得可笑。而這些藴含着勞動者智慧的樸素故事,卻構成了李後強關於家教和教訓最早的認知。

“雖然道理很簡單,通過故事演繹,一下子就印到了腦子裏。”時隔多年,李後強憶起當初,仍然如數家珍。他告訴記者,父母文化水平不高,講不出很多大道理,就是通過這種故事,讓孩子們懂得了勤儉樸素,勤能補拙,懂得了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這是那一代人接受的教育,也是父母給自己最大的財富。”

多年後,自己成了父親。對待孩子的教育,李後強則奉行傳統和現代六四開教育法。“簡單點説,就是中國靈魂,世界眼光。”李後強説,在如今這個年代,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適應世界的變化,必須要有全球眼光。但是作為一箇中國人,中國的文化傳統卻不能丟。“古人講,仁、義、禮、智、信,是傳承多年的古老文化和智慧,也是年輕一代不能丟的精神遺產。”李後強説,所以自己的孩子在博士之前一直留在國內讀書。博士之前不出國,芯片搞定了才送出去。啥子芯片?“中國芯嘛。”李後強笑道。

論家國

家庭壞了,社會就要癌變

家規家訓是什麼?在李後強看來,家與國、規與紀在家規家訓中得到了一個平衡。在國家的不安定和國法不明確之際,家規家訓發揮了穩定社會秩序的力量。

“從這個意義上講,家族替代了政府的一部分職能。”李後強説,家族為了維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擬定一定的行為規範來約束家族中人,這便是家規家訓的最早起源。例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的節儉持家思想,今天看來仍有積極意義。在家譜中有不少詳記家訓、家規等以資子孫遵行的。當中,最為人稱道的名訓,如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膾炙人口。

“因為地域、家庭等不同,每個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規家訓。但是在不同之處,又存在共性之處。”李後強説,家訓之所以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節義、教導禮義廉恥。此外,提倡什麼和禁止什麼,也是族規家法中的重要內容,如:“節儉當崇”、“邪巫當禁”等。

“按照物理學中的‘全息理論’,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社會的縮影。包含社會的信息和特徵。”李後強説,家庭的細胞壞了,社會就要癌變。“人們常説,子不教父之過。社會出問題,根本在於家庭出了問題。”

講知行

家規掛牆上不如記在心間

家規家訓是一個家庭長期實踐的提煉和結晶,是一個家族的精神遺產。從古時的顏氏家訓到現散落於各個地方的家族族譜。家規家訓已經形成了一套理論。“我走過很多地方,也看過很多大家族的族譜。”在李後強看來,家規更是書寫成文的理論,最重要的則是落到實踐上。“長輩尤其是父母的榜樣示範作用非常重要。”李後強説,有些父母埋怨孩子不懂事,但是自己整天打麻將,混牌桌,就是沒有起到示範作用。中國人講言傳身教,言傳終於身教。“再好的家規,記在紙上,掛在牆上,都不如記在心間。”

當然,家規家訓在一定時間內,具有相對穩定性。正是因為其穩定,才有繼承的價值。但是僅僅是一味承襲還不夠。“家規也要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發展。”李後強表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為家規家訓注入新的時代元素。

贊活動

“既有歷史性又有現實性”

作為首屆天府好家規評選活動的評審專家,李後強對該活動高度讚賞併為其點贊。“省紀委聯合媒體在全社會發起此類的評選,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創舉,沒有先例。”李後強説,《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第八條也明確提出,黨員要廉潔、齊家、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活動把中華優秀傳統與時代發展要求緊密結合,既有歷史性,又有現實性。家庭友好、和諧是家庭需要和社會所需要的。家庭風氣建設好了,社會才能風清氣正。

“一直以來,紀委被視為神祕的部門。”李後強説,此次活動省紀委聯合省級主流媒體共同舉辦,也是貼近羣眾、迴應社會的一個重要探索。從某種程度上,消除了紀委的神祕感,重塑了紀委的社會形象。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張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