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方女性站>美食做法>談談美食做法>

三疣梭子蟹形態特徵和營養價值都有哪些

談談美食做法 閲讀(6.25K)

三疣梭子蟹,俗稱梭子蟹、白蟹,屬於甲殼綱、十足目、梭子蟹科,是中國沿海的重要經濟蟹類。其生長迅速,養殖利潤豐厚,已經成為中國沿海地區重要的養殖品種。梭子蟹一般在3-5米深海底生活及繁殖,冬天移居到10-30米的深海,喜在泥沙底部穴居。其適應鹽度為16-35,水温在4℃-34℃,PH值在7-9之間,最適鹽度為26-32之間,最適温度在22℃-28℃。水質要求清新、高溶氧,當環境不適應或脱殼不遂時有自切步足現象,步足切斷後能再生。十足目短尾次目梭子蟹科梭子蟹屬的1種,因頭胸甲呈梭形而胃、心區背面又有 3個顯著的疣突而得名。梭子蟹屬在印度-西太平洋區已知50多種,中國沿海已有17種,本種產於中國、日本和朝鮮。前側緣斜拱形,有9個鋭齒,後緣末端有一刺。第4(末)對步足的掌節與指節似槳狀,為游泳足。雄性的腹部呈長三角形,雌性成體的腹部近圓形。

三疣梭子蟹形態特徵和營養價值都有哪些

三疣梭子蟹

形態特徵

三疣梭子蟹的體色隨周圍環境而變異。生活於砂底的個體,頭胸甲呈梭形,稍隆起,表面具分散的顆粒,在鰓區的較粗而集中,此外又有橫行的顆粒隆淺3條,胃區、腮區各一條。疣狀突起共3個,胃區一個,心區兩個。額分兩鋭齒,較眼窩背緣的內齒略小,眼窩背綠的外齒相當大,眼窩腹緣的內齒長大而尖鋭,向前突出。口上脊露出在兩個額齒之間。前側緣包括外眼窩齒共具9齒,末齒長大,呈刺狀。螯足發達,長節呈稜柱形,前緣具4鋭刺,腕節的內、外緣末端各具一刺,後側面具3條顆粒隆線,掌節在雄性甚長,背面兩隆脊的前端各具一刺,外基角具一刺。可動指背面具2隆線,不動指外面中部有一溝。兩指內緣均具鈍齒。第四對步足呈槳狀,長、腕節均寬而短,前節與指節扁平,各節邊緣具短毛。雄陸藍綠色,雌性深紫色。頭胸甲長82毫米,寬149毫米(包括側刺)。

生態習性

(1)水温:適應水温8~31℃,最適生長水温為15.5~26.0℃。在不同的水温環境,三疣梭子蟹的活動情況不一樣。水温在~1.5℃時,不攝食,部分個體在淺水區凍死;在0~6℃時,不攝食,晝夜潛砂,呈休眼狀態;在8~10℃時開始停止攝食,活動力弱,潛伏在深水處;在14℃時,攝食量下降,開始向深區移動,活動正常;在15~26℃時,攝食量大,活動正常,生長快;在17~21℃時,交尾高峯期;在14~21℃時,開始發現抱卵羣體;在12~14℃時,開始產卵。

(2)鹽度:適應鹽度13~38,最適生長鹽度為20~35。越冬適應鹽度為28~35。鹽度低於8或高於38,停止攝食與活動,一天後全部死亡。(3)其他因子:pH值適應範圍為7.5~8.;溶解氧不能低於2毫克/升,化學耗氧量一般不超過12毫克/升;硫化氫不超過0.2毫克/升;24小時內銅離子的半致死濃度為58毫克/升。

生活習性:梭子蟹白天潛伏海底,夜間出來覓食並有明顯的趨光性。養在池塘中的梭子蟹日出日落時在梭子蟹朋比較明顯的晝夜垂直移動現象。梭蟹遊動時,身體傾斜倒垂於水中,第5步足頻頻擺動,作橫向或不定向的水平遊動。潛入泥砂時,常與池底呈15~45度的交角,僅露出眼及觸角。梭子蟹無鑽洞能力,池塘養殖不必設防逃設施。水温在18℃以下,梭子蟹多潛估在池塘邊的砂堆裏。

攝食習性:梭子蟹屬於雜食性動物,喜歡攝食貝肉、鮮雜魚、小雜蝦等,也攝食水藻嫩芽,海生動物屍體以及腐爛的水生植物。而且不同生長階段,食性有所差異,在幼蟹階段偏於雜食性,個體愈大愈趨向肉食性。通常白天攝食量少,傍晚和夜間大量攝食。但水温在10℃以下和32℃以上時,梭子蟹停止攝食。繁殖習性:三疣梭子蟹雌雄異體。一般壽命為2年,很少超過3年。其生物學最小型為頭胸甲長5.1釐米,雄性最大的個體為頭胸甲11釐米,寬22釐米,體重710克;雌性最大個體為頭胸甲長10.5釐米,寬22釐米,體重730克。產卵繁殖的羣體主要由1-2年生的親蟹組成。雌性產卵孵化結束後即死亡。雄性可經過2-3天交配後死亡。越冬的三疣梭子蟹其交配時間為每年的7-8月間,而當年生的梭子蟹交配盛期為9-10月間。

三疣梭子蟹形態特徵和營養價值都有哪些 第2張

三疣梭子蟹

經濟價值

肉多,脂膏肥滿,味鮮美,營養豐富。每百克蟹內含蛋白質14克、脂肪2.6克。鮮食以蒸食為主,還可鹽漬加工"嗆蟹"、蟹醬,蟹卵經漂洗曬乾即成為"蟹籽",均是海味品中之上品。

暖温性多年生大型蟹類動物,也是中國最大的一種蟹類。善於游泳,也會掘泥沙,常潛伏海底或河口附近,性兇猛好鬥,繁殖力強,生長快。3月末蟹羣遊向淺水區產卵,懷卵蟹最大個體達750克,4月中、下旬為產卵盛期,從第一幼蟹期到成熟期,一般需3年。近岸產卵場雌蟹佔80%以上,外海則雄蟹較多,主要漁期在4月份;據老漁民反映,越冬期間的氣温或越冬場的水温高低對梭子蟹的漁獲量有較大影響。穀雨前後蟹體最豐滿,雖然秋季也可捕到,但不肥滿(但越冬前雄蟹特別豐滿肥大,有"谷茬公蟹"之説),雄蟹俗稱"尖臍",未成熟雄蟹稱"查臍子",雌蟹俗稱"圓臍",以雌蟹為好,懷卵大蟹又叫"石榴黃",雌雄蟹市場價格相差懸殊。蟹肉色潔白,肉多,肉質細嫩,膏似凝脂,味道鮮美。尤其是兩鉗狀螯足之肉,呈絲狀而帶甜味,蟹黃色豔味香,食之別有風味,因而久負盛名,居海鮮之首。如清代李漁所言,"蟹鮮而肥,甘而膩,白似玉而貴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極,更無一物可以上之"。 梭子蟹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4克,脂肪2.6克及其他營養元素若干。一般食用方法是清蒸,將其肉蘸以薑末醋汁,佐以醇酒,別有風味。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有言"陸珍熊掌爛,海味蟹螯成",將海蟹螯足與熊掌合提並論。除鮮食外,還可曬成蟹米,研磨蟹醬,醃製全蟹(滷螃蟹),製成罐頭等。蟹殼可做甲殼素原料,經濟效益非常可觀。由於近些年的過度捕撈,梭子蟹自然資源也正日益減少。為適應市場需要和適當保護資源,近年沿海有的地方已開展人工養殖。據介紹,養殖以土池為佳,池塘結構同精養對蝦土池相似,面積以中小型為宜,水深1.5米~2米,並保持良好水質,池底鋪設粗砂及隱蔽場所,讓其棲息。同一養殖池必須放養同規格苗種,避免自相殘殺。另一方法是秋季交尾後,將捕獲的瘦蟹放入土池內蓄養,投喂小雜魚、小貝類等,促使增肥,初冬時收穫供應市場。

營養價值

三疣梭子蟹肉質細嫩、潔白,富含蛋白質、脂肪及多種礦物質。梭子蟹在冬季徊遊季節個體最為健壯,一般重250克左右,最大可達500克。雌蟹紅膏滿蓋,口味極佳。梭子蟹可鮮食,或蒸、或煎、或炒,或一切兩半燉豆板醬,或用蟹炒年糕、炒鹹菜、煮豆腐,是沿海一帶居民餐桌上的常菜。亦可醃食,就是將新鮮梭子蟹投入鹽滷中浸泡,數日後即可食用,俗稱"新風搶蟹'。過去,漁民因梭子蟹產量高,常挑選膏滿活蟹,將黃剔入碗中,風吹日曬令其凝固,即成"蟹黃餅",風味特佳,但產量少,一般人難嘗此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