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方女性站>生活小常識>中藥>

炮姜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 閲讀(3.09W)

炮姜的功效:

炮姜的功效與作用

炮姜為姜科植物姜乾燥根莖的炮製品,炮姜由乾薑炒至表面微黑、內呈棕黃色而成,炮姜有温中散寒、温經止血的功效,炮姜有治療中氣虛寒的腹痛、腹瀉和虛寒性出血的作用,炮姜用藥禁忌是孕婦及陰虛有熱者禁服。

名稱:炮姜

科屬分類:姜科

功效分類:温中止痛藥;温經止血藥

炮姜的功效與作用

性味:性味苦,澀,温。辛、熱。

歸經:歸脾、胃、腎、心、肺經。

功效:温經止血;温中止痛

主治:用於脾胃虛寒,腹痛吐瀉,吐衄崩漏,陽虛失血。

藥理作用:温中散寒,温經止血。

藥材基源:為姜科植物姜乾燥根莖的炮製品。

製法:取淨乾薑,照燙法(附錄Ⅱ D)用沙燙至鼓起,表面棕褐色。

性狀:該品呈不規則膨脹的塊狀,具指狀分枝。表面棕黑色或棕褐色。質輕泡,斷面邊緣處顯棕黑色,中心棕黃色,細顆粒性,維管束散在。氣香、特異,味微辛、辣。

用法用量: 3——9克。

用藥禁忌:孕婦及陰虛有熱者禁服。

摘錄:《中國藥典》。

 炮姜的作用:

炮姜温中散寒,温經止血。用於脾胃虛寒,腹痛吐瀉,吐衄崩漏,陽虛失血。

1、炮姜守而不走,燥脾胃之寒濕,除臍腹之寒痞,暖心氣,温肝經,能去惡生新,使陽生陰長,故吐衄下血有陰無陽者宜之。《得配本草》

2、陰盛格陽,火不歸原,及陽虛不能攝血而為吐血、下血者,但宜炒熟留性用之,最為止血要藥。《本草正》

3、炮姜温脾胃,治裏寒水泄,下痢腸闢,久瘧,霍亂,心腹冷痛脹滿,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醫學入門》

乾薑為姜科植物姜的乾燥根莖,歷史上先後有鮮姜、乾薑、煨姜、炮姜、姜炭等出現,且性味、功效各不相同。

炮姜:為乾薑炒至表面微黑、內呈棕黃色而成,性味苦、辛、温。具有温中散寒、温經止血的功效。炮姜的辛燥之性較乾薑弱,温裏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緩和持久,且長於温中止痛、止瀉和温經止血。可用於中氣虛寒的腹痛、腹瀉和虛寒性出血。如用於脾胃虛寒之腹痛、腹瀉、霍亂轉筋的附子理中丸,治脾胃虛寒便血的艾葉丸。

乾薑:為姜的乾燥根莖,性味辛、熱。具有温中散寒、回陽通脈、温肺化飲的功效。由於乾薑能守能走,性熱而偏燥,故對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濕者以及寒飲伏肺的喘咳頗為相宜,又因為力速而作用較強,用於回陽救逆,其效甚佳。常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喘咳等症的治療。如用於温中散寒的大建中湯、理中丸,回陽救逆的四逆湯,温肺散寒而化痰飲的小青龍湯。

生薑:為姜的新鮮的根莖,性味辛、微温。具有發汗解表、温中止嘔、温肺止咳的功效,被中醫譽為“嘔家聖藥”。可用於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嘔吐、喘咳、脹滿、泄瀉等。如用生薑、紅糖熬製的薑湯可活血驅寒,就是防治風寒感冒的一劑良藥。此外,生薑還能解半夏、南星、魚蟹之毒。

《全國中藥炮製規範》明確把乾薑與炮姜區分開:“炮姜温中散寒,用於脾胃虛寒腹痛吐瀉。姜炭温經止血.主治吐衄崩漏,陰虛失血”。故可以認為炮姜、姜炭應該是乾薑的兩種不同炮製品。乾薑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其炮製品炮姜最早記載於漢《傷寒論》。至宋代,《太平聖惠方》中所載乾薑除“炮”外,又出一“炮炭”即姜炭。故此可以認為姜炭從宋代開始為乾薑的又一炮製品。明代繆希壅在《炮製大法》中指出乾薑:“若產後血虛發熱及止血俱炒黑,温中炮用,散寒邪理肺氣止嘔生用”。《本草崇原》中指出:“後人以乾薑炮黑謂之炮姜,姜味本辛,炮過則辛味稍減,若炮製太過,本質不存,謂之姜炭,其味微苦不辛,其質輕浮不實,又不及炮姜之功能”。

炮姜與姜炭的區別:炮姜與姜炭功能有異,且兩者炮製方法、程度上也有較大差異。炮姜多利用輔料,炮製時間短,注重藥物的膨脹度,意在除去部分揮發油,偏於温中。姜炭炮製火力大,製品炭化多,注重藥物之顏色,意在炒炭存性,偏於止血。由於不同的炮製方法決定藥物不同的功能與主治,這便是二者的根本區別。

炮姜用藥禁忌:

孕婦及陰虛有熱者禁服炮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