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方女性站>熱點資訊>百姓民生>

評論|讀懂年輕人"忍辱負重"蝸居大城市的決心

百姓民生 閲讀(6.9K)

昏暗、狹長的通道,兩邊是高高聳立的自建樓,這幅拍攝於北京唐家嶺的舊照片刊發在7月26日《新京報》一版右側,配文標題是《“蟻族村”變身》。這種自建樓之間的空間很窄,對面而住的人甚至可以通過窗户握手,於是,“蟻族”的房子有了個“有愛”的別稱——“握手樓”。

評論:讀懂年輕人"忍辱負重"蝸居大城市的決心

如今,原來熙熙攘攘的市井已成為一片生態林,走在公園中的“北京綠道”上的人們或許不會知道,幾年前,這裏曾承載過數萬個夢想,見證過北漂們的悲歡離合與喜怒哀樂;這裏有高大上的KTV與自助餐,到了夜晚迎來一撥又一撥年輕的面孔;這裏也有數不清的路邊攤,油煙和嘈雜伴隨着下班匆匆回家的步履,成為最有生活氣息的註腳。

2009年底,北京市啟動50個重點村改造工程,唐家嶺就是五十分之一,而村中的“握手樓”以及樓中的人,就成了被改造的“百分之百”。其實像唐家嶺這樣聚居大量外來人口的“蟻窩”還有很多,比如羣租房、地下室等。對此,北京市已陸續加大力度整治,一幢幢“握手樓”倒了,一批批住在這裏的人離開。

他們真的走了嗎?或許吧。北京市為疏解大城市病,部署了許多舉措,一部分人離開北京到更適合自己的地方打拼,據媒體報道,2016年北京市常住外來人口為807.5萬人,比2015年末減少15.1萬人,這也是18年來首次出現常住外來人口減少的情況。但是,還有相當多的人選擇留了下來,不止為生存,更為“人往高處走”的情懷。

很多人都沒有走。位於唐家嶺北側約四公里的史各莊鄉,是在唐家嶺拆遷後“一夜之間”發展起來的——大量人口湧入,使得曾經荒蕪的村鎮迅速有了生氣。農民將宅基地上的房子拆掉蓋起了三四層樓房,於是,新的“握手樓”誕生。與史各莊“崛起”相同的還有唐家嶺西側、南側的後廠、馬連窪、西二旗等地。所以,直至如今,這些地方早晚高峯的交通狀況依舊是“災難現場”。

很多人都不願意走。京張高鐵已經動工,史各莊的西店村、定福皇莊村、沙河鎮部分村莊位於鐵路線上,不久前這裏緊急拆遷,住在“握手樓”裏的人們大多隻是“挪了挪窩”,搬到周邊不被拆的“握手樓”裏繼續生活。他們從一個唐家嶺搬到另一個“唐家嶺”,從一處地下室搬到另一處地下室,從五環搬到六環,只是為了能留在北京。

這給其他城市帶來一種啟示:讀懂年輕人“忍辱負重”蝸居大城市的決心從何而來,他們的心理訴求是什麼,就能將其吸引過來。

眼下,許多城市都為了招攬人才、留住人才各出奇招,比如成都就業送户口、長沙發布“人才新政22條”百億資金打造人才高地,等等。這些固然具有吸引力,但是要長久留住人才並創造價值,光砸錢、給户口是不夠的。

北京擁有二三線城市難以企及的就業平台、創業空間,這是他們選擇北京、愛上北京的主要原因,也是其他地方值得借鑑之處。據《北京市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數據顯示,全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共有從業人員1111.3萬人,其中批發零售業、製造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位列前五。不同層次、門類的就業創業形態,吸納了海量人口,並繼續吸引着人們。這就要求引才之地應全方位、多層次地建設平台、提供扶持。

“蟻族村”拆了,但“握手樓”裏拼搏的人和精氣神兒還在,他們的蝸居,為的是尋找平台厚積薄發。如何搭建平台、搭建什麼樣的平台,是招攬人才最需要思考的問題。

文/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