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方女性站>熱點資訊>百姓民生>

大力修復環境|三亞守住碧海藍天

百姓民生 閲讀(2.77W)

(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力修復環境 三亞守住碧海藍天

大力修復環境 三亞守住碧海藍天

中新社三亞8月15日電 題:大力修復環境 三亞守住碧海藍天

中新社記者 尹海明

三亞向海而生,因海而興。碧海藍天、水清沙白是三亞留給中外遊客最深的印象。但是,隨着城市發展,三亞海岸生態環境也一度讓人擔憂。

三亞全市一度有21.6公里的沙灘岸線受到侵蝕,有30多家涉海企業佔用岸線3.5公里,有102個排污口直排污水入海,三亞灣、亞龍灣存在不同程度的岸線侵蝕和沙灘黑化泥化問題。

三亞2015年成為全國“雙修”(生態修復、城市修補)首個試點城市,三亞大力修復海岸帶。作為三亞“會客廳”的三亞灣,是“治海”的重點。

“早些年,污水在沙灘上流成一條條小溝,沙灘邊的水都發黑,大的污水管道把沙灘衝開,人經過時還得捲起褲腿。”長期關注三亞海洋生態環境的國家海洋局退休研究員羅九如説。

據三亞園林環衞管理局介紹,近年來,三亞灣周邊過度的開發建設使得三亞灣部分海岸帶環境惡化,沙灘泥化現象日趨明顯,加上台風、暴雨破壞,局部海岸線遭侵蝕後退嚴重。

三亞園林環衞管理局副調研員王鳳山説,三亞2015年開始分五年投入2900萬元(人民幣,下同)實施三亞灣原生植被保護及生態恢復工程,種植了椰樹、野菠蘿、馬鞍藤、狗牙根等14種根系發達的優良濱海固沙植物,恢復長度15.1公里,綠化面積17.4萬平方米(後四年主要是養護)。

同時,三亞封堵直排入海污水口,建設管網實現雨污分流;拆除海岸線20米內的違法建築約1.8萬平方米;對一段長2.6公里的沙灘進行人工補沙22.53萬立方米。

記者近日在三亞灣看到,各種植物長勢良好,一些植物早已長過了保護柵欄,遊人如織。“前些年只要颱風過後,三亞灣海岸就千瘡百孔,現在沙灘變寬了,海岸的綠化做得更好,也加強了管理,為市民遊客親海遊玩創造了良好條件。”三亞市民張先生説。

三亞搬遷城區老漁港改善河流入海口生態環境。2016年8月,三亞實現漁港搬遷,將三亞河口老漁港裏400多艘三亞港本港籍漁船、1000餘艘外港籍漁船搬至崖州中心漁港。

“原來漁民生活垃圾直接往水裏倒,漁港搬遷後環境變化很大,不像原來漂浮着油漬和各種雜物,水清了看着就舒服。”住在附近的吳春生説。

據三亞規劃局介紹,三亞通過修復生態受損的岸線,改善近岸生態和景觀環境,提高了防災減災能力。三亞河口、海岸帶和主城區範圍內的海域環境明顯優化,海水一類水質已提升到98%以上。

三亞還大力修復海洋生態系統,相繼啟動紅塘灣、蜈支洲島和大東海海洋牧場建設。

著名的三亞蜈支洲島旅遊區,曾因過度捕撈和旅遊開發,致使海洋生態系統失衡。從2011年開始,旅遊區與政府、高校合作,在近千畝海域持續投放人工魚礁建設海洋牧場。三亞開展“雙修”後,蜈支洲島擴大海洋牧場建設規模。2016年9月,政府、高校、旅遊區又聯合啟動蜈支洲島萬畝熱帶海洋牧場建設,計劃投入3億元,以人工魚礁為基礎建設海底生態公園。

據三亞蜈支洲島旅遊區介紹,海洋牧場已取得顯著成效,人工魚礁表面附着生物種類達120多種,包括各類珊瑚、貝類及藻類,魚礁區比非魚礁區魚類數量提高5至10倍。2021年海底生態公園建成後,在保護海洋生態的基礎上,將用於發展旅遊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