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方女性站>熱點資訊>百姓民生>

他曾和日本人比技藝|如今擔心流傳千年的手藝失

百姓民生 閲讀(2.6W)

他曾和日本人比技藝 如今擔心流傳千年的手藝失

這門手藝工序複雜。

他曾和日本人比技藝 如今擔心流傳千年的手藝失 第2張

湯春甫

今年6月10日,是我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部確定的宣傳口號是: 保護非遺——在生活中弘揚,在實踐中振興。

浙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全省國家級非遺項目已達到217項,傳承人數量為122人。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一位浙江非遺傳承人湯春甫的生活。他的故事,要從18年前説起——18年前的秋天,一尊三米多高的千手觀音佛像,被幾十個人抬着,浩浩蕩蕩地搬進了故宮博物院。這座只收藏辛亥革命前文物珍品的博物館,卻破例收藏了浙江人湯春甫製作的這尊佛像。這其中有何緣由?

幾天前,錢江晚報記者在天台面訪年近七旬的湯春甫。

故宮博物院,破例收藏他的作品

故宮博物院向來只收藏1911年“辛亥革命”前的文物珍品。然而,湯春甫卻破了這個先例。

湯春甫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天台山乾漆夾苧技藝的傳承人。乾漆夾苧是天台民間的一項傳統手工藝,遠在東晉時期,就有匠人將這一技法用於寺院的佛像製作,能使其千年風雨中保存完好。

1999年9月,湯春甫耗6年心血製作的通高3.46米的“千手觀音”佛像,一舉奪得中國工藝美術創作大展9件金獎作品中的第一名。在北京展覽時,不少寺院看中了這尊佛像。而另一邊,故宮博物院組織的專家們悄悄地來到了天台,他們是來調查這尊佛像的製作工藝,到底是不是用了古代的工藝。

“當我看到這個佛像時,便覺得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藝術品。故宮博物院收藏截止到1911年,以後的藝術品不收藏。湯春甫這件藝術品,作為特殊的一件,我們故宮博物院破例收藏,只要它本身經得起考驗,就和故宮永存了!”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楊伯達這樣説。

得知故宮要收藏,湯春甫答應免費贈給故宮博物院。

乾漆夾苧法技藝,他是唯一傳承人

能被故宮博物院收藏,是因為湯春甫用的是一種名叫乾漆夾苧的傳統工藝。

乾漆夾苧,從字面上看,漆、苧是材料,而幹、夾則是工序。其實幹漆夾苧技藝遠不止兩種材料,兩道工序。它要用13種天然原料,經過夾苧、包粘、打磨、上漆、貼金、彩繪等48道工藝流程才能完成,如此包裝過的造像方能經得住千餘年的寒暑往來,不開裂,不變形。

説起這個工藝,在東晉南北朝就有了。到唐朝,台州開元寺思託和尚跟隨鑑真東渡日本,把台州乾漆夾苧法技藝帶到日本。鑑真圓寂後,思託就是用乾漆夾苧法制作鑑真坐像,這是日本歷史上最珍貴的雕像。

北京故宮大殿柱子,包括雕樑裝飾,都採用乾漆夾苧法。“當時建造故宮的總指揮叫張文鬱,就是天台人。”湯春甫説。

很遺憾的是,在歷史上沒有留下有關工藝的文字記載,主要依靠口傳身授。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民不聊生,乾漆夾苧法這一工藝瀕臨失傳。

湯春甫是向一名僧人學的這門手藝。1952年,他出生於天台南山的一個小山村,7歲時就失去了父親,12歲那年被送到天台山華頂寺打雜。華頂寺老藝僧釋廣弘便收他為徒,傳給他“乾漆夾苧”的基本技藝。

直到6年後,僧人去世,他才下山,開始了他的造像人生。

13種原材料,還包括老的瓦片

湯春甫説起他的一個小故事。

1991年,南京博物院,中日韓佛教文化論壇上,幾名日本人帶來了三尊金漆佛像,在交流會上説,日本的造像技術在世界領先了。參會的湯春甫也帶去了兩尊佛像。“我們天台的佛像是用傳統工藝做的,不知道能不能和你們比一比。”

一場現場比試就開始了。湯春甫拿來了一壺剛剛燒開的開水,淋向日本的佛像,一會,佛像表面的金就流失了。相反,湯春甫的佛像一點沒有反應。

“你們用的是貼金膏,雖然技術先進,但是不是天然材料做的,會有化學反應。”

這門技藝的祕密就是材料都是天然的,而且材料大多數產地在天台。湯春甫介紹,材料主要有13種,包括樟木,生漆,麻布,天台五彩石,瓦粉,火山灰等等,都有講究。

比如幾百年老房子的舊瓦,有些老房子拆掉了,他們派人用車運來。這瓦越舊越老越好,打成粉,瓦粉用在雕像的表層,它經受過幾百年風雨侵蝕的考驗,不容易風化。比如火山灰經歷過幾萬度高温,通過提煉加工後有45號鋼一樣的硬度。

“我們用這些天然材料將佛像做好後放到椒江海塗上,幾年後拿回來清洗後鮮亮如新。因此我們使用這種工藝製作,不會被腐蝕,保存比較悠久。”湯春甫介紹説。

這門手藝流傳千年,面臨失傳的危險

原材料怎麼提取,怎麼加工,也是大有講究。

湯春甫給我們講了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舊的瓦片,要輾成粉。現在有現代化的機器,但它與榔頭敲碎的完全不一樣。經過試驗後,證明用機器加工和用搗臼、用榔頭敲碎的加工成佛像,完成不一樣,儘管它們的細度一樣。主要原因在於瓦里有沙,手工敲擊沙依然是沙,通過篩濾掉它;而機器則把沙碾成粉,混在其中了。因此,手工敲碎的瓦粉加工成的作品摸起來像一歲小孩的皮膚,手感更好。

“比如黃金加工,我們有獨一無二的辦法,我們工廠加工產品,曾經一年要用一二百公斤黃金,這是我們看家之寶。”

如今,不僅故宮博物院,還有英國大英博物館、多倫多藝術館等全球各大博物館,都競相收藏了湯春甫的作品。

不過,讓湯春甫擔憂的是,這個乾漆夾苧法技藝,同樣面臨失傳的危險。“我所帶的徒弟,第一批,第二批的全部退休了,現在第三批,第四批的也都40來歲,現在的年輕人有文化的不想學這個手藝,沒文化的又難學得來。”談到傳承,他説,“我擔心,以後像我們這些工藝,只能在博物館裏看到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