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方女性站>生活小常識>中藥>

花生衣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 閲讀(2.91W)

花生衣的功效

花生衣的功效與作用

花生衣又叫花生皮、長果衣、落花生衣、長果衣、紅衣、紅薄皮,花生衣有養血、止血、散瘀、消腫的功效,花生衣有治療血友病、類血友病,肝病出血癥,術後出血,癌腫出血,胃、腸、肺、子宮等出血的作用。

 花生衣的功效與作用

名稱:花生衣

別名:花生皮、長果衣、落花生衣、長果衣、紅衣、紅薄皮。

性味:甘、澀,平。

歸經:入肺、脾、肝經。

功效:養血、止血、散瘀、消腫。

主治:用於血友病、類血友病,原發性及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肝病出血癥,術後出血,癌腫出血,胃、腸、肺、子宮等出血。

用法用量:1——2錢。

來源:豆科落花生屬植物落花生的種皮。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花生衣的作用:

1、花生衣助生髮、烏髮:取花生衣15克、首烏20克與紅棗10枚同放入鍋內,小火煎煮約半小時,加入適量紅糖即成。每日飲3次,飲湯食棗。此方有養血補血之效,適於身體虛弱者。

2、花生衣治兒童過敏性紫癜腎炎:紫癜性腎炎是過敏性紫癜的一個主要類型。臨牀往往以血尿、程度不同的蛋白尿為其主要表現。常伴有皮膚紫癜、胃腸道症狀、關節疼痛等表現,中醫認為本病的病因為濕熱與熱毒,或濕熱藴於下焦,脈絡爍傷,水道不利,故尿血、少尿,甚則浮腫。熱毒傷腎,腎失固攝,脾氣受損,則精微下瀉,可見程度不同的蛋白尿。或感受外邪,熱毒陷入營血致血熱妄行,血不循經而致,我們常用經驗方:花生衣15克,白茅根30克,馬鞭草10克,加水煎煮飲用,能清熱解毒利濕,佐以涼血止血化斑。常收得良好效果。

3、花生衣治凍瘡:取花生衣炒黃150克,研成細末,加300毫升醋,調成糊狀,用時加樟腦10克調勻。塗於凍瘡處,用乾淨紗布包好,一般2——3天即可痊癒。

4、花生衣治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花生衣20克,小紅棗30克,水煎服。

5、花生衣做美容蜜汁花生棗:紅棗100克,花生連衣100克,枸杞子50克温水泡後放鍋中加水適量,小火煮到熟軟,再加蜂蜜200克,至汁液粘稠停火;也可用高壓鍋煮30分鐘左右,蜂蜜可待花生米、紅棗、枸杞子熟後入鍋。紅棗補氣,花生衣、枸杞子補血,花生肉滋潤,蜂蜜補氣,綜合作用使面色紅潤。

6、花生衣治白細胞減少症和貧血:花生衣500克,炒香研未,與糯米粉500克炒香同拌成炒米粉,可放糖,每日隨意服用。

7、花生衣治脾虛消瘦或腳氣脛腫:花生連衣、紅棗、赤小豆、薏苡仁各40克,大蒜20克,水煎,一日分二次服。花生衣含較多的維生素B1。

8、花生衣治再生障礙性貧血:花生衣10克,水煎服。日服3次。或每次6克,每日2次沖服。

9、花生衣治遺精:花生衣6克,水煎服,每日2次。

10、花生衣慢性氣管炎(屬肺虛久咳,肺燥咳嗽型):花生衣60克,加水煎10小時,過濾,濃縮至100毫升,加糖,一天分兩次服。

11、花生衣慢性腎炎:花生連衣、紅棗各40克,煎湯代茶,食花生紅棗。

花生衣能對抗纖維蛋白的溶解,促進骨髓造血機能,增加血小板的含量,對出血及出血引起的貧血有明顯療效。花生皮易得、取材方便,宜長期服用。花生衣用於止血、散瘀、消腫。用於血友病、類血友病,原發性及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肝病出血癥,術後出血,癌腫出血,胃、腸、肺、子宮等出血。

花生衣治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友病、原發性及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肝病出血、術後出血、子宮功能性出血、癌腫出血及胃腸、肺出血等各種原因引起的出血。

花生衣粥

功效:花生衣能對抗纖維蛋白的溶解,促進骨髓造血機能,增加血小板的含量,對出血及出血引起的貧血有明顯療效。

材料:大米100克,紅棗、花生衣各適量。

做法:

1、紅棗洗淨去核。

2、將紅棗、花牛衣、大米一起入鍋。加適量水同煮成粥。

 花生衣紅棗茶

功效:補血止血。

主治:①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各種出血後貧血。②腫瘤經放療、化療後血小板及粒細胞減少。

組成:花生米60——90克,紅棗30——50克。

製法:先將花生米在温水中浸泡半小時,取皮,曬乾備用。紅棗洗淨後温水泡開去核,酌加清水煎煮半小時後揀去花生衣,加適量紅糖分次飲汁並吃棗。每日1劑,連服10——15天。

按語:方中主藥花生衣為落花生的紅色種皮,是近代發現的止血新藥。最初發現口服花生米能緩解血友病患者的出血症狀,後來知道,不僅對A型患者(缺乏Ⅷ因子)有效,而且對B型患者(缺乏Ⅸ因子)更有效,對其它某些出血患者亦有止血作用,但對嚴重出血,其效果很差。研究認為:花生衣能對抗纖維蛋白的溶解,能促進骨髓製造血小板,並改善血小板質量,縮短出血時間,加強毛細血管的收縮機能,改善凝血因子的缺陷等。對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先天性遺傳性毛細血管擴張出血等症不但有止血作用,而且對原發病亦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大棗能養血、補益脾胃,可增強機體對血液的生成和固攝能力。紅糖為補中活血之品,方中三物同用,共收養血補虛、收斂止血之效。

出處:《實用食療方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