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方女性站>熱點資訊>百姓民生>

實用技擊還是文化符號?|習武是民族精神的表達

百姓民生 閲讀(2.77W)

■本報記者 秦東穎 陳華

實用技擊還是文化符號? 習武是民族精神的表達

太極雷公在綜合格鬥面前不堪一擊,讓人們懷疑中華武術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繡腿,也引發傳統武術究竟是實用技擊還是文化符號的思考。

中華武術迄今可考證的歷史逾4000年,文武相承相傳。新中國體育將武術列入體育項目範疇,以比賽、競技等形式進行發展。以奧林匹克精神所推動的競技體育,其使用的規則與中國傳統武術“止戈為武”的核心思想迥然不同,出現競技武術和傳統武術的不同概念的並存。

傳統武術依照武術的傳統樣式和自身規律發展;競技武術則是在傳統武術的基礎上,借鑑奧運會競賽原則和模式。競技武術的套路比賽,選手為獲得高分,類似於體操的高難度動作層出不窮,華而不實,難有實際對抗價值,與人們想象中的功夫越來越遠。

一位圈內武術師認為,武術本身是個總體概念,根據運動形式不同,分為搏擊和演練套路,是一種文化。通過套路形式把中華武術的技能表現出來,更是一種高深的文化。現在全民健身中的習武,不再探究其中內涵,練的拳更像體操和舞蹈。

如果武術成為一種文化,還能不能打?太極拳譜基本的推手歌有云,“手腳相隨腰腿整,引進落空妙入神。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這位圈內的武術師認為,“運動中對方重心不穩,才可能四兩撥千斤,否則四兩撥五兩都困難。現在有的人一説武術就言過其實,誇大威力,這也容易落人口實。這次傳統武術‘捱打’,説明自身發展中也有缺陷。”

東方廣播中心《中華武魂》嘉賓、實戰派青年武術人矯羽,詳細解釋“武術”在實用價值層面的缺陷所在。矯羽説,武術不像書畫有作品存留,武術格鬥實戰的內容,要靠武術家本人的身體來實現。“由於武術的格鬥屬性沒有用武之地,就把武術動作變成套路。所以武術出現這種局面:它的格鬥屬性隨着老一輩人一起消亡。”一位資深武術教練説,“很多武術門派的延襲是通過圖譜、套路的形式保留下來,讓後人可以演練套路或是拆招。但只是演練套路會一定程度打練分家,現在只有像散打更着重突出武術中的實戰技能。”

隨着社會發展,武術的功能更趨多元化。如果説克敵制勝是武術最初的功能,現在還承載着強身健體、養生性、藝術性的外延。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細分為套路、散打、養生等專項。套路專項今後的對口方向是教練、中小學教師;散打專項對口是武警、特警為主;養生類今後為健康產業、全民健身服務。

現在民間仍有不少研習傳統武術的人,注重打練結合,矯羽就是其中之一。矯羽説,他經常跟武術圈或是綜合格鬥的人士切磋交流,但他們的圈子相對封閉,不為外人所知。中國武術,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矯羽認為,習武不在於打得過誰,而是一種民族精神的表達,體現中華民族的血性,這才有益於武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