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方女性站>熱點資訊>百姓民生>

1000

百姓民生 閲讀(1.13W)

■破解“1000<1”的尷尬,不再讓“假論文”打臉,主管部門必須拿出實招,改革完善現有的評價制度,創新評價方式,克服唯學歷、唯論文的傾向

1000

不久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李連達在中國科協年會上的一番呼籲引發了廣泛關注。他説,醫生的首要職責是治病救人,要警惕“做1000台手術和救100個病人不如發1篇論文”的現象。

近年來,醫生論文造假現象時有發生。今年4月,107篇中國論文被施普格林·自然旗下的《腫瘤生物學》雜誌集中撤稿,涉及的作者也大部分是醫生。北京一家三甲醫院的副院長就曾經對筆者訴苦:評職稱只看論文,可是臨牀醫生一天要做十幾台手術,實在沒時間做研究、寫論文。

李連達院士所説的“1000<1”的尷尬不僅僅存在於醫生羣體。現實中,關於“教師該上課還是該寫論文”“工程師該待在實驗室還是生產車間”的討論,也一直不絕於耳。由於科技評價制度不完善,論文成為職稱晉升、評優創先中的“硬槓槓”,一些不具備條件、沒有時間和能力做科研的醫生也被迫“趕鴨子上架”。

醫學是科學的重要領域,當前無論是基礎理論還是臨牀醫學都還有許多未解之謎,如果條件具備、時間允許,有能力、有興趣的臨牀醫生在出診、手術之餘潛心研究工作中碰到的難題,並將研究成果撰寫成論文發表,既有助於醫學的發展,也有利於個人業務成長,是一件利己利人的好事。但如果論文成了評職稱、漲工資、拿項目的“華山一條路”,“以論文論英雄”,就會催生一些怪現象:有的臨牀醫生看病水平一般,卻靠論文當上了主任醫師;有的教師講課很好、不擅長科研,卻因為發論文壓力山大,想方設法報課題、攢論文……

看病與做科研沒有高低之分,本來並不矛盾。如果不切實際、在科技考評中一刀切,一味數論文,就會把醫生趕入歧途。

不同的崗位有不同的要求,不是任何崗位都需要用論文來證明。破解“1000<1”的尷尬,不再讓“假論文”打臉,主管部門必須拿出實招,改革完善現有的評價制度,創新評價方式,克服唯學歷、唯論文的傾向,科學客觀公正地評價專業技術人才。應當將“因材施評”、分類評價作為一條主線,對專業人員選聘和考核辦法中涉及科研,尤其是發表論文的部分進行修訂,把不切實際、不合時宜的“硬槓槓”剔除——分門別類、不拘一格、綜合考量,讓不同類型的專業人才都能找到上升的通道和職業的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