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方女性站>熱點資訊>百姓民生>

薪火相傳|徐州萬名警察學英雄

百姓民生 閲讀(1.03W)

薪火相傳 徐州萬名警察學英雄

在一次實兵演習中,“王傑班”所在連隊官兵配合坦克突入“敵”一線陣地。王磊 攝

薪火相傳 徐州萬名警察學英雄 第2張

在一次對抗演習中,“王傑班”所在連隊官兵發起衝鋒。 趙聰 攝

在一次實兵演習中,“王傑班”所在連隊官兵配合坦克突入“敵”一線陣地。王磊 攝

在一次對抗演習中,“王傑班”所在連隊官兵發起衝鋒。 趙聰 攝

【紅色記憶】

談及王傑犧牲時,時任張樓公社民兵地雷班第一任班長的李彥清説:“我親眼目睹了他撲向爆炸點的壯舉。”當年被王傑救下來的12人中目前已有3人病故,但是每年的清明節和7月14日——王傑犧牲的日子,李彥清和健在的幾個人都會相約到王傑墓前走一走、坐一坐,“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人們還記得王傑,還在學習王傑,説明英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永遠都不會過時。不管是個人還是國家,有了這種精神,什麼困難都能克服、都能戰勝。”早已看不見這個世界的李彥清説,自己至今記得王傑生前的模樣,“他個子不高,熱情開朗……”

上接26版

“王傑班”新兵

危險時就要挺身而出

作為英雄的傳人,類似孫建碩班長的故事,在“王傑班”這個英雄的集體裏還有很多很多。“比拼面前爭第一、苦累面前不皺眉、生死麪前豁得出”是連隊傳承王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鏗鏘口號,更是一茬茬官兵的自覺行動。實兵對抗,主動擔負主攻方向的掃殘破障任務;重難點課題攻關,負責難度最大的新課題海上通路標識;實彈射擊考核,率先打響“第一炮”為兄弟單位提供數據……

多年來,連隊始終把超越自我、強於對手作為練兵精武的根本標準。“在王傑班整整3年,收穫最大的是對吃苦的認識。”王傑班副班長王超説,這種苦不是説多努力、多幹了就是辛苦,而是要乾的比別人多得多,總有一種不滿足的感覺才叫吃苦。翻閲厚厚一冊連史,他們的每一份勝利捷報都閃耀着血性的光芒——

在王傑精神激勵下,無論是在炮火硝煙的戰場,還是在搶險救災一線;無論是面臨生死考驗,還是面臨得失選擇,全體官兵始終以“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戰鬥血性,用青春、熱血和生命把“兩不怕”精神旗幟高高擎起。

在王傑精神激勵下,近10年來,連隊年年是“軍事訓練一級單位”,共摘取旅以上比武200多枚獎牌,創造保持專業29個課目中19項紀錄,100多人次被旅以上評為訓練標兵。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改革的大幕徐徐拉開。2016年9月,連隊迎來又一批新兵。那天,在參觀完連史館後,祖孫三代從軍的列兵房宛鬆心潮澎湃地寫下了這樣一段話:“當兵就要像王傑英雄那樣,危險時刻挺身而出,做一名對國家、對軍隊、對社會有用的人,假如明天上戰場,我希望自己的名字出現在烈士紀念碑上……”

“王傑精神”宣傳員

人人都為社會做點貢獻

讓我們把視線再次轉向那片解放戰爭時期“用小推車推出淮海戰役勝利”的江淮大地。在邳州,除了李彥清老人,還有這樣一位普通而不平凡的市民與王傑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幾十年如一日宣揚王傑精神,策劃成立了全國唯一一家“王傑精神研究會”……

他叫汪春恩,王傑精神研究會會長,今年68歲。年輕時,一心崇拜王傑、嚮往軍營的汪春恩曾多次報名應徵入伍,卻因種種原因未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身懷木工手藝的汪春恩隻身來到縣城做傢俱,成為當時稀有的“萬元户”。汪春恩漸漸富了,兒時的軍人夢卻不甘罷休,於是他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擁軍之路。這條路,他一走就是30多年——

每年新兵入伍,他都要購買一批書籍、鋼筆、筆記本等物品送給新兵,勉勵他們努力學習,早日成為一名合格軍人;

每年夏季民兵訓練期間,他都會買來毛巾、肥皂、汗衫等送給王傑民兵班,鼓勵他們苦練本領,做英雄的傳人、創業的帶頭人;

每年春耕秋收時節,他都會主動和王傑民兵班一起,為烈屬、傷殘軍人以及特困户送化肥、麪粉和農資用品等。

為了自己的軍旅夢,他甚至把兩個兒子先後送進部隊,參軍服役,為國效力……他説,自己這些年所做的這一切,都源於內心那顆紅色的種子:王傑。

“王傑英雄是為了救邳州人民而犧牲的,英雄也安葬在邳州。你説,我們邳州人不帶頭學習王傑、宣傳王傑,能説得過去嗎?”拿着那本耗費了他很多心血才編寫完成的《王傑精神代代傳》一書,汪春恩一邊講解,一邊感慨。厚厚一冊書,大紅的封面如簇動的篝火,讓人心生暖意、倍感敬意。

2005年8月,汪春恩策劃成立了邳州“王傑精神研究會”,經常深入到大中院校宣傳王傑精神;2007年,他在徐州全民國防教育委員會的支持下,開展全國性有獎徵文“王傑精神伴我行”活動,收到來稿5000餘份,在社會上引起熱烈反響;2008年,他自費辦起了雙擁展室,以鮮活的事例展示軍民魚水深情和王傑事蹟;2012年,他個人出資建立“王傑精神研究會官方網站”,63歲的他從零開始學習電腦知識,親自維護更新……不過,在商品經濟大潮中,汪春恩學習英雄、宣傳王傑精神的行為也常常讓一些人覺得有些“另類”:幾十歲的人了,擁軍也沒什麼回報,上級又不撥款,還耽誤做生意,你這叫不務正業。勞神傷財,圖個啥?……

雖然頗感無奈,汪春恩還是作了迴應:“我當初擁軍就沒想圖啥,每個人都應該多想着為社會做點貢獻。王傑精神是社會進步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研究王傑精神也是我人生的精神支柱。”可喜的是,多年來,在學習英雄的道路上,汪春恩並不孤單。今天,英雄王傑早已成為江蘇徐州和邳州的品牌:“王傑儲蓄所”、“王傑中學”、“王傑派出所”等以王傑命名的單位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萬名警察學王傑”、“軍地共話‘兩不怕’”等形式多樣的活動長年不斷……

一代又來,一代又去。即便生活被庸常的日子填滿,人類依然需要英雄,需要精神。英雄不會遠去,精神生生不息。英雄王傑,人世間一束永不褪色的精神光芒。

本報特約記者 王玉山 戴強 李懷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