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方女性站>熱點資訊>百姓民生>

中國打造超級漁場|3至7人一年能養150萬條魚

百姓民生 閲讀(1.54W)

中國打造超級漁場 3至7人一年能養150萬條魚

青島黃島區中船重工武船集團的船塢內,“挪威 海上漁場養魚平台”已建設完成,等待起航運往挪威。(攝影 鄭治)

國際在線消息(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記者 鄭治):3日,由中船重工旗下武船集團承建的“挪威海上漁場養魚平台”在青島順利交付挪威用户。這是世界最大的半潛式智能海上漁場,是集全球頂端海工設計和先進養殖技術、理念於一身的海上養殖裝備。業內人士指出,該漁場是海上養殖的“劃時代”裝備,將推動漁業養殖從近海養殖向深海養殖加速轉變。

與近海養殖裝備不同,“挪威海上漁場養魚平台”是用於深海養殖的養殖裝備,因此也被外界稱之為“深海漁場”。武船集團建造的這個全球最大的全自動智能海上養殖裝備可謂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海上巨無霸:它的總高有69米、直徑110米,空船重量7700噸,網衣面積相當於5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

這個超級深海漁場只需3-7人即可操控,一年可養三文魚150萬條,其覆蓋的水體,相當於400個普通近海網箱所覆蓋的水體。

中國打造超級漁場 3至7人一年能養150萬條魚 第2張

“挪威海上漁場養魚平台”交付儀式現場。(攝影 鄭治)

中船重工武船集團副總工程師嚴俊介紹,該設備的順利建造,將對當前漁業養殖的模式產生重大影響:“我們現在的養殖業是一種以個體養殖為主,都是處於近海的,它不能到遠海去,因為缺乏裝備,不能在海上常態化生存,新的設備是工業化、智能化的養殖,可以在遠海抵抗十二級以上的颱風,就可以在遠海地區生存,那麼我們整個養殖體系、養殖模式就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從個體養殖變化了現代化的工業養殖。”

瞭解,在研發製造過程中,挪威海上漁場養魚平台融入了生物學、工學、電學、計算機、智能化等技術,安裝各類傳感器2萬餘個,水下水上監控設備100餘個,生物光源100餘個,力圖將複雜的養殖過程控制變得簡單和準確。

此外,該平台在研發、建造過程中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技術創新,比如,它的旋轉門系統,有別於其它已建、在建的養殖裝備,這一新型的旋轉門系統是自動化、智能化的末端“執行”裝置,承載着漁網清洗、活魚自動驅趕和捕捉、底部死魚收集、防蝨等漁場主要功能。中船重工武船集團副總工程師嚴俊表示,這一新型的旋轉門系統的獨特性和科技含量在國內海工行業內前所未有。

中船重工集團公司董事長鬍問鳴認為,“挪威海上漁場養魚平台”是海上養殖的“劃時代”裝備,是我國船舶產業基礎生產能力、研發能力和製造能力轉化到新的海洋裝備的創新成果。 “不管對於‘一帶一路’,還是對海洋裝備發展,向海洋索取我們的食品資源,都是一種創造性的典範,同時對企業來説,也是把軍用技術、把海洋裝備技術運用到非船舶領域的典範,是軍民融合的一個成果。”

“挪威海上漁場養魚平台項目”的業主方薩爾瑪公司,來自全球海產養殖業大國挪威。數據顯示,這家公司的三文魚養殖量佔挪威市場的20%左右,總資產達12億美元。2014年,薩爾瑪公司面向全球招標,拋出智能化深海漁場建造訂單。最終,中船重工武船集團憑藉其技術優勢獲得訂單。

在當天舉行的“挪威海上漁場養魚平台”交付現場,挪威駐華大使司文告訴記者,中方公司在為挪威企業建造“深海漁場”過程中所展現出的技術實力和管理水平讓人驚歎,這個裝備是兩國在漁業領域合作的一個典範,他對兩國在該領域的合作前景充滿信心。“中國公司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建成了這個海上裝備,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在海洋和魚類養殖領域,中國和挪威利益互補,這個項目是雙方合作的一個典範,雙方在該領域具有很大的合作潛力。 ”

目前,挪威薩爾瑪公司已將150萬尾三文魚苗在網箱裏培育成熟,待這個“深海漁場”今年7月前運回挪威,將魚苗投放其中,養殖1年多後成熟,屆時每條三文魚可達5至6公斤。據瞭解,該“深海漁場”在交付之後,很快就將啟程運往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