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方女性站>熱點資訊>百姓民生>

107篇中國論文遭撤稿|浙江涉事醫院迴應:正在核

百姓民生 閱讀(2.65W)

107篇中國論文遭撤稿 浙江涉事醫院迴應:正在核

“看樣子得把文章撤了”,昨日,在名為“tumor biology投稿討論群”裡,不少向該雜誌投稿的作者憂心忡忡。

當地時間4月20日,世界著名學術出版商德國斯普林格(Springer)釋出訊息,稱其旗下的期刊《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因作者編造審稿人和審稿意見而撤稿107篇論文。107篇論文全部來源於中國作者。

錢報記者統計,被撤稿的107篇論文作者來自125家中國研究機構、4家國外研究機構,其中涉及浙江的醫院和高校有12家,涉及32人。

網路上,人們一面指責科研人員學術不端,造假套路重新整理想象,一面也在對現象的成因發出詰問:“目前的評審和晉升制度是不是該反思一下了?”

107篇中國論文

涉嫌造假被撤

《腫瘤生物學》宣佈撤回107篇發表於2012年至2015年的論文,原因是同行評議造假。107篇論文全部來源於中國作者,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

“論文提交的評審人建議中,使用了評審人的真實姓名,但假冒了其電子郵件地址,這讓編輯以為文章傳送給了真正的評審人。在我們與真正的評審人溝通後,他們確認並沒有對論文做過評審。”參與此次調查的施普林格細胞生物學及生物化學編輯總監彼得·巴特勒表示:“同行評審流程是保障科研質量、誠信和可重複性的基石之一。我們撤銷這些論文,旨在清除不良的科學記錄。”

同行評議是決定一篇投稿論文能不能在期刊發表的重要機制。一般而言,論文作者向期刊投稿後,期刊編輯會邀請具有專業知識、和作者沒有利益相關的學者,評議論文的價值和質量。期刊主編在同行評議的基礎上決定是否接收論文。同時,《腫瘤生物學》此前規定,論文作者可向期刊推薦評審這篇論文的合適專家。此舉本是為了讓細分領域的研究能有對口的專家進行評審,但這也讓造假者有機可乘。造假者或是提供偽專家名單,或是提供真專家的假郵箱。如果期刊選擇他們作為審稿人,會得到一份熱情洋溢的正面評議回執,從而“助推”論文發表。

據統計,此次被撤稿的論文作者大部分來自國內各大醫院,其中包括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等三甲醫院,也有一些浙江的醫院。

此前有媒體報道,在施普林格對外發布宣告的前兩天,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王春法在北京會見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安諾傑,雙方就撤稿事件進行交流。中科協對外發布的訊息稱,王春法指出,論文因虛假同行評審問題被撤,應該以適當方式讓公眾瞭解撤稿事件中各方主體的責任。作者和“第三方”中介確實存在不可推卸的責任,但2015年撤稿事件發生後,出版集團沒有采取積極有效措施防止類似事件發生,出版集團和期刊編輯存在內控機制不完善、稽核把關不嚴格等問題,理應對此承擔責任。

對此,施普林格大中華區負責人迴應稱,撤稿事件是全球性問題,不是隻針對中國作者的論文,其他國家作者的論文也存在因虛假同行評審等原因被撤稿的問題。

有浙江涉事醫院表示

正在核實情況

昨日,錢報記者按著名單上的浙江省市醫院挨個撥打院辦電話,不少電話無人接聽,接通的少數幾家也諱莫如深。只有溫州一家醫院表示,院方還在核實有關情況,之後將作出相應處置。

對於斯普林格的撤稿事件,杭州某三甲醫院泌尿科醫生王淺(應受訪者要求,用化名)用了“有創意”三個字。

他表示,以前聽說的大部分都是資料造假,但是冒用本領域專家的名字申請郵件地址,在專家不知情的情況下,從虛假郵箱向期刊提供正面誇讚論文的審稿意見的方式,他是第一次聽說。“相當於自己既當選手,又做裁判員。”

“其他雜誌也毫無疑問會有類似問題,不過是沒被發現。而且這也只是眾多套路中的一種而已,造假手段多了去。大家說的沒錯,這就只是冰山一角。”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一名醫生如是說。

“發表SCI論文,我們有一個專業術語叫同行評審,同行評議。雜誌社搞文字編輯的人,是不懂醫學專業的,因為這麼多文章投過來,不可能一一研究。所以文章發過來,雜誌社會找3-5個相關方面的專家,讓他們來寫意見,覺得這個文章肯定不能發還是馬上就能發,還是需要修改有條件地發。基本上很少有直接發的,一般要修改,再給專家評審,再反饋意見,二修三修甚至五修都有。這是個流程。”

“這是一篇英文論文,一般情況下,雜誌社不一定聽你的推薦。全世界懂英語的專家那麼多,不一定3至5個專家都給中國人評審,但顯然《腫瘤生物學》非常偷懶,論文作者推薦的評審,就真的是那幾個,甚至沒有做更多的核實。這是嚴重的監管不嚴。”王淺指出。

“但是,我們也需要去質疑雜誌和出版方的出版環節存在問題。”一名在上海執醫的醫生向錢報記者表示了同樣的意見,同行評議造假的存在,不能只認為是論文作者或者“第三方機構”的問題,雜誌和出版方本身應該在出版前對這些論文以及評議同行進行調查核實,同時出版方如果正規並嚴格按照程式進行,本身也有專業的團隊對內容進行確認,那麼也不至於發生此類事件。

“這次事件對中國醫療界的影響挺大的。以後這個雜誌社,中國文章一般是不會要了。我們以前碰到資料造假的文章投出去後,雜誌社會對你這家單位的所有文章進行封殺,一律拒稿,一律不審。國外講信任的,你騙他一次,就不再信任你了。”

對於涉嫌造假的醫生,王淺並不同情。“醫生之間,大家都是辛苦人,都是在現有規則下拼搏努力。要遵循現有規則去做事情的。像這種方式,就是一種學術不端,學術道德惡劣。對醫院的名譽、學校的名譽都有損害。”

業界專家稱

發假論文的醫生,並不一定醫術不精

目前,不少人對涉事醫院和醫生醫德醫術也有質疑。但學界專家熊丙奇認為,學術歸學術,醫生的醫德醫術歸醫德醫術,不可混而言之。學術論文的造假也並不完全意味醫生醫德和醫術就很差,這沒有必然聯絡。“此次事件,應該對有學術問題的人進行學術調查和處理,但也要公正地看待其醫德醫術。”

事實上,2013年1月1日起實行的《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對找人代寫論文者和代寫論文者都有比較嚴厲的懲罰措施,比如,依法撤銷學位,登出學位證書,給予開除處分或者解除聘任合同等。2015年,我國學者論文被大規模撤銷後,中國科協等部門就出臺了《發表學術論文“五不準”》,但記者也發現,對於論文被撤的學者,幾乎沒有調查和處理的公開報道。

對於現狀,熊丙奇認為,要建立起與國際接軌的學術管理與評價體系。國外的教育和學術規則,大多是基於學術誠信、學術尊嚴而設計的,學者也十分珍惜自己的聲譽,如果學者一旦出現造假行為,後果十分嚴重,“一個真正嚴肅的學者,根本不會請‘第三方機構’發表論文。”

據統計,此次被撤稿的論文作者大部分來自國內各大醫院,其中包括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等三甲醫院,也有一些浙江的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