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方女性站>影視>電視今日資訊>

《演員的誕生》將演員驅逐“舒適區”

電視今日資訊 閲讀(3.06W)

《演員的誕生》將演員驅逐“舒適區”

迴歸初心,重拾對演技的重視,一直以來都是業內對《演員的誕生》最多的評價。而實際上,《演員的誕生》除了對影視圈替身、摳像、對口型的流量小生、小花起到警醒作用外,實際上也在提醒好演員們:不要被固化角色束縛,剛剛播出的最新一期節目便將演員驅逐出了所謂的“舒適區”,試圖讓他們嘗試更多的角色和表演方式。

《演員的誕生》播出至今,其實也在打破“綜藝壁壘”,用戲劇和電影兩種表現形式對演員演技進行考驗。實際上,節目的核心目的也在於此——利用各種不同的形式,讓演員突破過去的固有演繹方式和固有角色,激發他們“舒適區”以外的潛能。

重在熒屏和舞台的“拿捏”

《演員的誕生》後台觀戰區很少出現討論,但這一集,《那年花開月正圓》讓十幾位演員彷彿炸開了鍋。張國立一席話道出了在這個舞台上演戲的難處:“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演怎麼辦。如果我演,按話劇演,這底下坐的導師都是影視劇的。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所以它很困難。”

多了誇張、少了不夠。正是這種“困難”讓演員們感同身受。“我們完全按照影視劇來演,會覺得尺度不夠,如果完全放開了演,這種話劇的綜合拿捏也很困難……”而恰恰是這種熒幕加舞台的矛盾感,讓演員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去思考更多演技本質的東西。作為人類最具感染性的藝術樣式之一,戲劇和影視都具有精神化的特徵,都以充足的氣韻張揚着美善真誠。

那麼《演員的誕生》這個舞台究竟是劇院還是影院呢?兩者皆有。從表面上看,這個舞台亦視亦聽;從本質上看,這個舞台要求同時照顧到現場評委和電視觀眾的視角。那麼對於在場的演員來説,他們既需要豐厚的台詞功底讓“言語”充滿力量,又需要考慮到可能被放大的鏡頭調度,控制好每一個短促的、有節制的動作。

《演員的誕生》將演員驅逐“舒適區” 第2張

在這個舞台上,雖有張國立所言的“困難”,但相信演員收穫更多地是在兩種藝術形式間遊離、探索而感到的驚喜。不少演員演出後感觸頗深,對常年出演話劇、小品的演員來説,他們會更加琢磨一些細節,而對待在大熒幕小熒屏上的演員來説,這樣的嘗試又讓他們不得不考慮整個表演的連貫性和舞台感染力。

《演員的誕生》讓演員在熒屏和舞台的相互看視、參照、啟迪中,尋得自己的一個落腳點,也在重合、離棄、融通中豐富自身。

將電視綜藝、電影拍攝和戲劇表演三者融為一體,讓演員能同時駕馭住電視、電影、舞台劇等多重表演形式,《演員的誕生》給演員帶來了一個極具難度的挑戰,和奇幻無比的夢想。其中既有“視覺之夢”,又有“思想之囈”。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演員的誕生》也成功打破了自身固有的“綜藝壁壘”,將現場的舞台表現與大銀幕的鏡頭表演結合到一起,表演形式不同卻同樣具有挑戰性,這樣利用不同的維度空間對演員的演技進行考驗,對節目而言打破侷限創新性更強,對演員來説挑戰性更大,對演技的考驗也更具説服力。

同一個角色怎麼出彩?

俞灝明今年火了,因為在熱播劇《那年花開月正圓》裏飾演的杜明禮一角很出彩。在《演員的誕生》中拿到劇本知道要再次出演“杜明禮”時,俞灝明本能的反應是抗拒。因為明眼人都知道,演自己的經典角色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演好了是本分,演不好便是糟蹋。

此時,對於俞灝明來説,不是害怕接受挑戰的問題,而是如何突破自我的問題了。十幾分鐘的表演很快結束,燈光亮起,陳可辛評價道:“他出來的第一下是感染到我的,沒有臉、沒有特寫,我都能感受到他的戲。”章子怡問俞灝明:“你從熒屏走到了舞台,用兩種藝術形式來表現一個人物,你能説説在創作上的區別嗎?”

《演員的誕生》將演員驅逐“舒適區” 第3張

劇中的杜明禮經常唱着幾句頗具韻味的京劇唱腔,舉手投足間頗具城府。俞灝明説:“我把京劇的感覺降下來了一些,從台詞上來説‘戲迷的韻味’稍微弱了一點。”但同時他又不敢做太多變化,又希望觀眾能找回電視劇裏的熟悉感。而且俞灝明還把在劇中壞透了的杜明禮加入了人性的一面。既堅持,又突破,對這種自己經典角色的平衡拿捏更突出一個演員對演技的思考。

除了俞灝明,楊玏也在舞台上挑戰《小丈夫》曾經扮演過的角色,舒暢一段《金枝欲孽》演出了與宮鬥戲《宮鎖珠簾》中完全不同的味道。如果説演員在不同舞台形式上的差異化表演還有跡可循,那麼對自己經典角色的突破卻要靠悟性。《演員的誕生》這個舞台恰恰是營造了這樣一個“表演場”,評委、對手、觀眾都在給予演員角色突破的力量。

走出舒適區,是演技的昇華

最近兩年,觀眾對演技的討論日漸趨熱,所謂的小鮮肉自帶光環,青澀的新鮮感讓粉絲經濟下的市場流量爆棚。他們的顏值往往輕易能成為市場的賣點,因一個角色爆紅,便從此成為“類型演員”,難以走出,也不敢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但他們想獲得更廣闊的發展平台,終究是要回歸到演技二字。

年輕演員來到《演員的誕生》這個舞台上,正是為了走出舒適區,完成自我突破。太多年輕演員在人云亦云的誇讚中迷失方向,誇大的讚美甚至影響了他們自身的判斷。譚鬆韻哭着坦陳內心,演什麼別人都説好,對於什麼是好的演技這件事非常迷茫。但真正的演員又絕不囿於某一類角色和某一種表演形式,而且所有的突破都是從磨礪中積累來的。於是《演員的誕生》不僅是一個舞台,而是一面鏡子,更深層的意義是一個試煉場,它讓演員們重新審視自我。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節目中劉天池訓練演員激發潛能的部分還佔了不小篇幅。劉天池説:“表演藝術是一個矛盾體。演戲是假的,觀眾也知道它是假的,但得演成真的。人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真實情緒反應,你打我一下、踹我一腳、罵我一句,我都會產生生理反應回饋給你。這就是為什麼演員需要訓練。”

節目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照妖鏡,也是一塊試金石,導師宋丹丹也曾表示,表演藝術並不是帶着觀眾哭得稀里嘩啦,賺取觀眾的眼淚,在她看來不見得高明。她説,好的表演是從人物內心出發,帶動每個動作,每個情緒,每個表情,好演員要能夠讓觀眾看明白情緒起伏的前因後果,懂得控制住自己的身體去展現那個過程,而不是展示飆淚這個結果。

《演員的誕生》將演員驅逐“舒適區” 第4張

所以,《演員的誕生》從來不是呈現結果,而是把演員中途或感人或尷尬的細節放大,讓導師、BOSS團和觀眾一起來審視,讓演員明白自己是在不停地奔跑,還是始終停留在舒適區止步不前。

演員這份職業,沒有功德圓滿,沒有一步登天。演員的磨礪不僅是對專業技巧的打磨,更重要的是對心性的錘鍊。於是,這個舞台上才有了那麼多即使被淘汰,但依然心存感激的演員。

一個演員離開自己“舒適區”的方式有很多種,生活積累、角色體驗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這種“舞台高壓”的形式卻能在最短的時間裏把演員趕出舒適區。

這檔節目叫《演員的誕生》,而這種“誕生”本來就是一種隱喻,即大多還處於舒適區的演員早晚會面臨被時代淘汰的困境,你永遠也猜不到下一秒自己是不是還在安全區。而“誕生”的意義在於,在生與死那個交匯的片刻,強烈的“求生”意願讓我一點一點地挪,一點一點地爬,去成長為一個更好的“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