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方女性站>生活小常識>中藥>

檀香油的功效與作用及藥用價值

中藥 閲讀(1.55W)
檀香油的功效與作用及藥用價值

【拼音名】Tán Xiānɡ Yóu

【來源】
藥材基源:為檀香科植物檀香的心材經蒸餾所得的揮發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ntalum album L.
採收和儲藏:將檀香的心材切細,置大型蒸餾器內,經蒸餾後,可得3%-5%的檀香油。此油宜密貯於瓶中,避免日光照射及泄氣。

【原形態】常綠小喬木,高約10m。枝具條紋,有多數皮孔和半圓形的葉痕;小枝細長,節間稍腫大。葉片橢圓狀卵形,膜質,長4-8cm,寬2-4cm,先端鋭尖,基部楔形或闊楔形,多少下延,邊緣波狀,稍外折,背面有白粉,中脈在背面突起,側脈約10對;葉柄細長,長1-1.5cm。三歧聚傘式圓錐花序腋生或頂生,長2.5-4cm;苞片2枚,鑽狀披針形,長2.5-3mm,早落;總花梗長2-5cm;花梗長2-4mm;花長4-4.5mm,直徑5.6mm;花被管鍾狀,長約2mm,淡綠色;花被4裂,裂片卵狀三角形,內部初時綠黃色,後呈深棕紅色;雄蕊4,外伸;花盤裂片卵圓形,長約1mm;花柱長3mm,深紅色,柱頭淺3(-4)裂。核果長1-1.2cm,直徑約1cm,外果皮肉質多汁,成熟時深紫紅色至紫黑色,先端稍平坦,宿存花枝基多少隆起,內果皮具縱稜3-4條。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野生或栽培。
資源分佈:分佈於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和南亞等地。我國台灣、廣東、海南、雲南有引種。

【性狀】性狀鑑別 純檀香油為無色乃至淡黃色略有粘性的油液,有檀香固有香氣,左旋性;在20℃能溶於6倍量的70%的乙醇中;相對密度0.973-0.985(25℃),旋光度(-15)-(-20)℃。

【化學成份】心材含揮發油(白檀油)3-5%。油含A檀香萜醇和β-檀香萜醇(α-,β-Santalol)90%以上,檀萜烯(Santene)、α-檀香萜烯和β-檀香花烯(α-,β-Santalene)、檀萜烯酮(Santenone)、檀萜烯酮醇(Santenone alcohol)、及少量的檀香萜酸(Santalic acid)、檀油酸(Teresantalicacid)、紫檀萜醛(Santal aldehyde)。樹幹、枝和根的心材含揮發油(白檀油)1.6%-6%;根部心材產油率達10%,莖部心材次之。揮發油的主成分為α-及β-檀香醇(α-,β-santalol),達90%以上;並含α-及β-檀香烯(α-,β-santalene)、檀烯(santene)、檀萜酮(α-santenone)、α-檀萜醇(α-santenol)、檀香酮(santalone)、檀香酸(santalic acid)、檀油酸(teresantalic acid)、異戊醛isovaleraldehyde)、檀油醇(teresantalol),以及三環準檀香醛(tricycloekasantal)。本部分另含檀香色素(santalin)、去氧檀香色素(deoxysantalin)及銀槭醛(sinapyl aldehyde)、松柏醛(阿魏醛,coniferyl aldehyde,ferulaldehyde)、紫丁香醛(syringic aldehyde)、香莢醛(vanillin)。另報道國產檀香木含揮發油量高達10%,通常為2.5%-5%,雲南引種7年的小樹出油率較低(1.52%),側枝更低(0.51%)。用GC-MS測定了含量較低的各組分,在20個化合物中,12個是已知化合物,如三環準檀香醛、α-檀香烯、α和β-檀香醇、α和β-檀萜醇,以及反-α-佛手烯(trans-α-berg-amotene)、香榧醇(nuciferol)及α-薑黃烯(α-curcumene)等。

【藥理作用】檀香油之抗菌作用不強,對傷寒稈菌之酚系統夜0.1以下。能減輕無效的咳嗽;過量可引起胃、腎、皮膚刺激。用於小便困難,可改善症狀。對大鼠飼餵0.5-2g/kg數日後,可使尿路中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減少60%。檀香油的抑菌濃度為1∶64000-1∶123000,對痢疾桿菌亦有效;1∶32000濃度對鳥型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對大腸桿菌無作用。檀香油尚有利尿作用,麻痺離體兔小腸,對兔耳皮膚有刺激作用。

【炮製】將檀香的心材切細,置大型蒸餾器內,經蒸餾後,可得3-5%的檀香油。此油宜密貯於瓶中,避免日光照射及泄氣。

【性味】苦;性温

【歸經】胃;腎經

【功能主治】降逆和胃;行氣止痛。主呃逆;嘔吐;胃脘痛;腰痛

【用法用量】內服:0.02-0.2ml(每日量不超過1ml)。外用:適量,塗擦。

【各家論述】
1.《綱目拾遺》:除惡,開胃,止吐逆。
2.《中國醫學大辭典》:治心腹疼,腰腎痛,消熱腫,並塗擦之。
3. 《新本草備要》:治白濁,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