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方女性站>生活小常識>中藥>

漏蘆的功效與作用及藥用價值

中藥 閲讀(1.32W)
漏蘆的功效與作用及藥用價值
入胃、大腸經。①李杲: "手、足陽明。"②《本草從新》:"入胃、大腸,通肺、小腸。"③《玉楸藥解》: "入足少陰腎、足厥陰肝經。"【功效分類】清熱藥,清熱解毒藥【功效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排膿,下乳,通筋脈。治癰疽發背,乳房腫痛,乳汁不通,瘰癧病惡瘡,濕痺筋脈拘攣,骨節疼痛,熱毒血痢,痔瘡出血。【用法用量】內服:煎湯,l.5~3錢(鮮者 1~2兩);或八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用藥忌宜】氣虛、瘡瘍平塌不起及孕婦忌服。①《日華子本草》:"連翹為使。"②《本草經疏》:"瘡瘍陰症,平塌不起發者,非所宜投。妊娠禁用。"③《得配本草》: "氣虛者禁用。”【用藥配伍】配瓜蔞:甘寒潤肺、配蒲公英:清熱解毒、配大黃:清熱解毒。【炮製方法】揀淨雜質,去毛,洗淨,潤透,切片曬乾。《雷公炮炙論》:"凡使漏蘆,細銼,拌生甘草相對蒸,從巳至中,去甘草淨揀用。"【資源分佈】①祁州漏蘆 分佈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等地。②藍刺頭分佈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西、內蒙古、江蘇、湖北等地。【藥材鑑定】①祁州漏蘆 乾燥根呈圓錐形或破裂成較大的塊狀,多扭曲,長10~30釐米,中部直徑 1~2釐米。外皮灰褐色或棕黑色,多縱溝及交叉的網狀裂紋,時有浮皮,頂端常見灰白色絲狀毛茸。 質輕而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有灰黃色菊花紋及裂隙,中心灰黑色或棕黑色。臭特異,味微苦。以外皮灰黑色、條粗、質堅、不裂者為佳。主產河北、遼寧、山西。此外陝西、山東、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地亦產。
②禹州漏蘆為藍刺頭的乾燥根,呈類圓柱形,上粗下細,稍扭曲,長10~30釐米,直徑1~2釐米。外皮灰褐色或灰黃色,粗糙,有縱皺紋,頂端叢生棕色硬毛,為殘存的葉柄維管柬,下端偶有分枝。質堅,不易折斷,斷面外圈褐色,內有黃、黑相間的菊花紋。無臭,味微澀。 以條粗、堅實者為佳。主產安徽、湖北、河南等地。除上述品種外,在江蘇等地尚有以菊科植物東南藍刺頭Echinops grijisii Hance的根作禹州漏蘆使用。在新疆地區又以菊科植物新疆藍刺頭Echinops ritro L.的根作漏蘆使用。
顯微鑑定:根橫切面:表皮常己脱落。後生皮層為10餘列棕色細胞,壁稍厚,木化及木栓化。韌皮部較寬廣,射線寬。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呈多股性排列,有時小的導管羣將大的導管羣分隔成數段;木射線常有徑向裂隙。中央有時呈星狀裂隙,裂隙周圍的細胞壁常木栓化。本品薄壁組織中有油室,油室周圍的分泌細胞內含黃棕色分泌物。本品以條粗壯、質堅不裂、色灰黃者為佳。【古籍考證】出自《神農本草經》;①《雷公炮炙論》:"凡使漏蘆,勿用獨漏,緣似漏蘆,只是味苦酸,誤服令人吐不止,須細驗。"
②《別錄》:"漏蘆,生喬山山谷。八月採根,陰乾。"
③陶弘景: "漏蘆,今近道亦有。市人皆取苗用之,俗中取根名鹿驪。"
④《唐本草》: " 漏蘆,俗名莢蒿,莖葉似白蒿,花黃,生莢長似細麻,如箸許,有四、五瓣。 七月、八月後皆黑,異於眾草,蒿之類也。 常用其莖葉及子,未見用根。 其鹿驪,山南謂之木黎蘆,有毒,非漏聲也。"
⑤《本草拾遺》: "按漏蘆南人用苗,北土多用根。樹生如茱萸樹,高二、三尺。"
⑥《蜀本草》: "《圖經》雲,漏蘆,葉似角蒿,今曹、兗州下濕地最多。 六月、七月採莖,日干之,黑於眾草。"
⑦《日華子本草》: "漏蘆,花、苗並同用,形並氣味似幹牛蒡,頭上有白花子。"
⑧《開寶本草》: "《別本注》雲: 漏蘆,莖箸大,高四、五尺,子房似油麻房而小。 江東人取其苗用,勝於根,江寧及上黨者佳。 陶注云,根容鹿驪,《唐(本草)注》雲, 山南人名木黎蘆,皆非也,漏蘆自別爾。"
⑨《本草圖經》: " 漏蘆,今京東州郡及秦、海州皆有之。舊説莖葉似白蒿,……異於眾草。今諸郡所圖上,惟單州者差相類。沂州者花葉頗似牡丹;秦州者花似單葉寒菊,紫色,五、七枝同一幹上;海州者花紫碧如單葉蓮花,花萼下及根傍有白茸裹之,根黑色如蔓菁而細,又類葱本,淮甸人呼為老翁花。三州所生,花雖別,而葉頗相類,但秦、海州者葉更作鋸齒狀耳。一物而殊類若此,醫家何所適從。 當依舊説,以單州出者為勝。六月、七月採莖苗,日干,八月採根,陰
⑩《夢溪筆談》: "今方家所用漏蘆,乃飛廉也。 飛廉一名漏蘆,苗似苦TIAN,根如牛蒡、綿頭者是也,採時用根。今閩中所用漏蘆,莖如油麻,高六、七寸,秋深枯黑如漆,採時用苗。《本草》自有一條,正謂之漏蘆。"【化學成分】祁州漏蘆根含揮發油。新疆藍刺頭果實含藍刺頭扔鹼(Echinorine),種子含藍刺頭鹼(Echinop-sine)及藍刺頭寧鹼(Echinine)。【相關選方】①治疽作二日後,退毒下膿:黃芪(生用)、連翹各一兩,大黃一分(微炒),漏蘆一兩(有白茸者),甘草半兩(生用),沉香一兩。上為末,姜、棗湯調下。(《集驗背疽方》漏蘆湯)
②治乳婦氣脈壅塞,乳汁不行,及經絡凝滯,乳內脹痛,留蓄邪毒,或作癰腫:漏蘆二兩半,瓜蔞十個(急火燒焦存性),蛇蜕十條(炙)。上為細散,每服二錢,温酒調服,不拘時,良久吃熱羹湯助之。(《局方》漏蘆散)
③治瘰癧,排膿、止痛、生肌:漏蘆、連翹、紫花地丁、貝母、金銀花,甘草、夏枯草各等分。水煎服。(《本草匯言》)
④治皮膚瘙癢,陰疹,風毒,瘡疥:漏蘆、荊芥、白鮮皮、浮萍、牛膝、當歸、蘄蛇,枸杞子各一兩,甘草六錢,苦蔘二兩。浸酒蒸飲。(《本草匯言》)
⑤治流行性腮腺炎:板藍根一錢,漏蘆一錢半,牛蒡子四分,甘草五分。水煎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⑥治歷節風,筋脈拘攣,骨節疼痛:漏蘆半兩(去蘆頭,麩炒),地龍(去土,炒)半兩。上二味搗羅為末。 先用生薑二兩取汁,蜜二兩,同煎三、五沸,入好酒五合,以瓷器盛。每用七分盞調藥末一錢半匕,温服不拘時。 (《聖濟總錄》古聖散)
⑦治小兒無辜疳痢,羸弱,不欲飲食,及腹內蟲動作,多吐清水:漏蘆二兩,豬肝一兩(煿幹),楮樹根白皮一兩(銼)。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一、二百杵,丸如彈子大。每服以温水研一九,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聖惠方》漏蘆丸)
⑧治冷勞泄痢,及婦人產後帶下諸疾:漏蘆(去蘆頭)一兩,艾葉(去梗炒)四兩。上二味,搗羅為末,用米醋三升,入藥末一半,先熬成膏,後入餘藥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温米飲下,食前服。(《聖濟總錄》漏蘆丸)
⑨治室女月術不調:漏蘆(去蘆頭)、當歸(切,焙)、紅花子、枳殼(去瓤,麩炒)、白茯苓(去黑皮)、人蔘各半兩。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時。(《聖濟總錄》漏蘆湯)
⑩治白禿:五月收漏蘆草,燒作灰,膏和使塗之,先用鹽湯洗。乃敷。(《補缺肘後方》) 【原生形態】①祁州漏蘆,又名:和尚頭、獨花山牛蒡。多年生草本,高25~65釐米。主根粗大。莖直立,單一,密生蛛絲狀毛及白色柔毛。基生葉有長柄;葉片長橢圓形,長12~25釐米,寬5~10釐米,羽狀全裂呈琴形,裂片常再羽狀深裂或淺裂,兩面均被蛛絲狀毛或粗糙毛茸;中部葉及上部葉較小,有短柄或無柄。 頭狀花序頂生,大形,直徑5~6.5釐米;總苞廣鐘形,總苞片幹膜質,多列,外列與中列匙形,先端有擴大成圓形撕裂狀的附屬體,最內一列狹披針形或線形,較外列為長;花全部管狀花,淡紅紫色;花冠長2~3釐米,先端5裂;雄蕊5,花葯聚合;子房下位,花柱伸出,柱頭2裂,紫色。瘦果倒圓錐形,長約5~6毫米,黑褐色,有宿存之羽狀冠毛。花期5~7月。 果期6~8月。生於向陽的山坡、草地、路邊。分佈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等地。
②藍刺頭,又名:華州漏蘆、禹州漏蘆。多年生草本,高35~65釐米,全株被白色蛛絲狀氈毛。莖直立。葉互生,近根部葉較大,有柄;莖上部葉無柄;葉片橢圓形,長4~10釐米,寬2~6釐米,羽狀分裂,裂片三角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鋭尖,邊緣有尖刺,上面暗黃綠色,被蛛絲狀毛,下面密被白色蛛絲狀氈毛,呈白色。 多數小頭狀花序集合成圓球形,直徑2.3~3.5釐米;小頭狀花序有白色剛毛狀的外總苞,基部聯合,向上有鱗片狀總苞2輪,內輪較外輪長,披針形,長約1釐米,寬約2毫米,中脈頂端伸出成刺,上郎天藍色,下部淡綠白色;總苞內有一管狀花,長約1.5釐米,先端5裂,天藍色,冠毛不發達;雄蕊5,花葯聚合;子房倒鐘形,被茸毛,柱頭2裂。瘦果杯狀,被白色長毛。花期7~9月。 果期10月。 生於山坡草叢中及山野向陽處。分佈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西、內蒙古、江蘇、湖北等地。【參考出處】《神農本草經》,《雷公炮炙論》,《別錄》,《唐本草》,《本草拾遺》,《蜀本草》,《圖經》,《日華子本草》,《開寶本草》,《別本注》,《唐(本草)注》,《本草圖經》,《夢溪筆談》,《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