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方女性站>熱點資訊>百姓民生>

中國腫瘤患者5年存活率不及歐美一半|特醫食品能

百姓民生 閲讀(3.34W)

“我國腫瘤患者五年存活率不到歐美國家的一半,處於‘高發病,低生存,重治療,輕支持’的現狀。其中,營養不良是腫瘤患者的嚴重威脅。”

中國腫瘤患者5年存活率不及歐美一半 特醫食品能

7月初,國務院參事室原副主任方寧等一行五人到航空總醫院進行特醫食品臨牀應用專題調研,航空總醫院腫瘤醫學中心普外科主任石漢平的這句話語驚四座。石漢平眼中的“輕支持”指向了特醫食品在臨牀應用中的嚴重不足,他表示,因為特醫食品應用不足,57%的腫瘤患者存在中度、重度營養不良,其中71%的患者沒有得到營養支持。

石漢平的話得到了山東省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杜方嶺研究員的支持。後者長期從事特醫食品研發,對特醫食品在臨牀中的尷尬現狀表示遺憾,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特醫食品三大作用是降低併發症和死亡率10%—15%,縮短住院時間5—7天,減少住院費用4000美元。尤其對腫瘤患者,規律性應用特醫食品後,可增強患者對手術及放化療的耐受力,減少並存疾病與併發症;節省20%的醫療費用,明顯縮短住院時間,尤其是延長晚期腫瘤患者生存期。”

很多人還記得2015年11月29日的央視《焦點訪談》,這期名為“供給側改革:滿足旺盛需求”的節目,除了提到鋼鐵煤炭的例子,還涉及到了特醫食品。在採訪中,杜方嶺也向記者提到這種“供與給”的矛盾:一方面我國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老齡患者等特殊人羣數量佔世界總數的比例非常高,對特醫食品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根據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統計,全球每年特醫食品消費560億—640億美元,市場年增速6%以上。但中國特醫食品產業尚處萌芽階段,產值6億,佔全球產值的1%,且90%產值被紐迪希亞、華瑞和雀巢等跨國公司佔據。

困擾我國特醫食品發展的關鍵因素有哪些?同時兼任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應用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石漢平提到了“政策與管理”,“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將營養療法作為治癒慢性疾病的最終解決方案,甚至不少國家已將之納入醫保。我國應儘快推動各方達成共識並出台措施,將營養治療視為與手術、放療、化療及其他治療一樣成為患者的基礎治療方法。”

長期以來,特醫食品一直尷尬地徘徊在藥品和保健品之間。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楊月欣就坦言,此類食品不是藥品,不能替代藥物的治療作用,但其極具“個性化”,適用於需要特殊食物管理的人羣,就是經營養師評估後缺什麼營養素補什麼營養素。

“不過現實情況是不僅患者對特醫食品缺乏認知,有些臨牀醫生也對特醫食品存在認識誤區,將之與保健品混淆,對企業推廣也避之唯恐不及。”杜方嶺經常遇到這種情況,“臨牀醫生傾向於藥物、手術治療,受此影響,患者多選擇藥物治療;同時大多數醫院對營養不良臨牀診斷不足、缺乏檢測方法。”

主要從事糧食和油脂精深加工及其營養與安全評價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議專家徐同成博士從科研投入的角度進行分析,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美國營養科研投入佔食品領域總投入的35%,而我國只有5%,相對較少的投入導致特醫食品種類少,很多病種無對應的產品;同時,國內產品還存在着溶解性差、穩定性差、營養素流失過快等問題,導致患者依從性低。”

儘管國家相關監管部門頻頻發聲,指出特醫食品市場將實施較高的准入門檻和高強度的監管,但市場的旺盛需求卻吸引着國內企業紛紛投入這個待開發的“藍海”產業。記者瞭解到,杜方嶺團隊已經突破了麪糰高效醒發技術和持氣技術,開發了適於糖尿病腎病患者專用的低升糖指數、低蛋白、高品質的饅頭,並在臨牀得到了應用。(本報記者 王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