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方女性站>熱點資訊>百姓民生>

韓德民|詮釋一位醫者的責任

百姓民生 閲讀(8.54K)

韓德民:詮釋一位醫者的責任

小患者在韓德民耳邊説悄悄話

央視網消息: 韓德民,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為一名醫者,他是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領軍人物。他也是一名醫院管理者,曾擔任北京同仁醫院院長12年。這期間,他曾因對醫院發展的諸多前瞻性想法備受關注。現在,他的頭銜又多了,他是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的會長。“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加強學科建設”是韓德民對目前核心工作的闡釋,而這項工作有個響亮的名字--華佗工程,這也使韓德民成為推動細分領域分級診療體系建設的“吃蟹人”之一。

醫者:新技術讓患者耳聰鼻通咽暢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一直是外科中最難的領域之一。我國目前大概有2800萬聽力障礙人羣,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僅耳科就5000萬左右患者。“我們這代人有幸趕上學科技術蓬勃發展,學成回國後進入學科黃金髮展期,帶回了許多國外的技術。”韓德民説。

抗夢雯,是中國首例人人工耳蝸兒童植入者,為她做手術的正是韓德民。夢雯出生後不久被診斷為雙耳失聰(聽損120分貝),家人為了孩子的治療跑遍了全國大小醫院,嘗試各種治療均告失敗。她的名字“夢雯”,也是父母希望能夠在夢裏聽見(聞)聲音。 1997年,韓德民主刀為三歲半的小雯完成了全國第一例人工耳蝸兒童植入手術,術後效果良好,目前她就讀於加拿大艾米麗卡爾藝術大學工業設計專業,正在為能夠成為一名珠寶設計和婚紗設計師而努力。

作為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領軍人物,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韓德民先後引進了鼻內鏡診療技術,提出了鼻內鏡外科技術概念,推動我國傳統手術進入到現代鼻內鏡外科時代,其發明的Han-Uppp手術具有國際領先地位。他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兒童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帶動了神經性耳聾的治療。

公益:促成王永慶老先生價值40億捐款

如果只是做到業務上的精益求精、不斷創新就是一位醫者執業生涯的全部,或許小覷了這位醫者的仁心仁術。一直以來韓德民非常重視公益事業的開展,力所能及的組織開展各類幫扶經濟條件困難的醫患羣體活動。

“我曾經五次去台灣同王永慶老先生進行交流,最後王老先生同意向大陸捐贈一萬五千例人工耳蝸,當時市值40億人民幣,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以來台灣向大陸捐贈的最大一筆善款。以此為始,國家關注並積極開展了人工耳蝸救助項目,當前每年為三到五千例病患買單,大量經濟困難的患兒得到及時的康復治療”。

2000年受國家衞生部門委託,時任同仁醫院院長的韓德民組織眼科專家制定國家防盲計劃,2003年“青藏高原光明行計劃”正式啟動。韓德民回憶道:第一次義診活動是到林芝,醫院走廊裏、大禮堂裏滿滿的全是病人,有許多病人是帶着氈房舉家過來看病,因為病房不足,做完手術後藏民就在氈房裏休息調養,漫山遍野的白色氈房,十分壯觀……

在以韓德民為首的一批優秀醫生的帶領下,“光明行”公益活動一做就是十幾年,從青藏高原光明行到國家百萬白內障復明工程,最終變成覆蓋亞太地區、南部非洲的光明行活動……無數眼疾患者因為這項公益活動獲益。白內障手術得到極大推廣,培養了一大批優秀醫務人員……2012年韓德民院士被授予聯合國“南-南國際人道主義精神獎”,全球第一位醫生獲此殊榮。

責任:把成熟的技術帶到基層去

韓德民説,當前我國醫療領域還存在很多問題,其中分級診療制度的建設和實施是非常重要的,當前,將“常見疾病控制在基層”的美好願望很難實現,因病致貧、返貧成為了醫療領域非常大的壓力。在貧困縣和貧困人口中,因病致貧返貧的的比率佔到40%~65%。如何把常見病、多發病病人固定在基層,使他們足不出户在縣級醫療機構就能解決這個問題,這是中國醫促會考慮的重點。縣級醫院覆蓋的人羣佔9億,如果這部分人羣的健康得不到保障,這實際就是一句空話。因此醫改的深化一定要面向基層、面向9億人口。

如何把中國醫促會各個學科形成的專項技術固化下來,做成標準模式推廣到基層,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加強學科建設?韓德民説,通過“華佗工程”,希望能夠把華佗精神傳承下去,用他“懸壺濟世、走街串户、為黎民百姓解病除難”的精神和責任感培養一大批“當代華佗”,把成熟的技術帶到基層,讓9億基層民眾共享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醫學之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