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方女性站>熱點資訊>百姓民生>

把閲讀作為信仰

百姓民生 閲讀(1.31W)

把閲讀作為信仰

圖為揚州市民在鍾書閣書店靜享閲讀。 孟德龍攝/光明圖片

把閲讀作為信仰 第2張

【4·23“世界讀書日”特稿】

編者按:

近年來,每年的4·23“世界讀書日”,已經名副其實地成為廣大讀書人、愛書人的節日。在這一天前後,全國各地的諸多場所,總會以此為主題舉辦各類活動。“世界讀書日”的概念,越來越深入人心,併為近年來我國全民閲讀活動的蓬勃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民閲讀”不僅連續第4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其表述也由過去的“倡導全民閲讀”變為“大力推動全民閲讀”,充分體現了國家層面對這項工作的重視。

“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今天,為了迎接又一個“世界讀書日”的到來,本期光明書榜除了推出四月榜單外,還特別奉上一篇充滿哲學思辨色彩的文章,以期激發讀者產生更多關於為何讀書、如何讀書的思考。

信仰是敬服和信奉的主觀性情感,是人類獨有的情懷。沒有信仰,人類難以走到今天,更無法繼續前進。

沒有信仰就沒有敬畏,沒有敬畏就沒有德性。信仰問題屬於認識論的範疇,信仰解決的是對心靈的約束。在這個意義上,無神論者伏爾泰才説,就算世界上沒有神,我們也要造個神,用信仰來守住道德底線。

閲讀是人類所有行為中最富有尊嚴和道德的行為,是人類追尋世界本源、反思生存意義、澄明不確定性、征服恐懼和無知的不二法門。閲讀對一個國家、民族和個體的發育與發展是如此地重要,因此,我們有必要建立起對閲讀的堅定信念,也就是對閲讀的信仰。這是人類社會得以進步的源泉。

閲讀是一種超越

人性是由自身稟襲的動物性和人格性組合而成的,而人格性恰恰在於克服或者否定動物性的能力。換言之,只有人格性才能幫助人選擇過道德的生活。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他把對道德生活的選擇視為不可剝奪的尊嚴,而且為了這種尊嚴,可以犧牲在動物的視角看來絕對不能放棄的一切。

人類所有區別於動物的理性、思考和情感,都源於閲讀。原始人類從動物最終演進成智人,進而成為人,就在於他們能夠閲讀。

那時,他們閲讀的對象就是大自然:寂靜的山巒,緩緩的溪流,蔚藍的天空,狂奔的野獸,歡跳的小鹿。總之,他們把目之所及、身之所觸、體之所感的一切都當作閲讀的對象。孔子曾有遇水而觀的習慣:“夫水,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洸洸乎不淈盡,似道。”孔子這裏所描述的正是他閲讀自然的心得。許慎在《説文解字序》中説:“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可見,閲讀自然,就是道法自然,是人類在進化進程中的起點。

人格的二重性決定了我們需要一個精神上的學習榜樣,信仰就是給我們樹立這樣一個榜樣。

一個人如果不相信精神層面的東西,就一定會對物質層面的東西着迷,這也是由人的二重性決定的。如若人只是依據自己的享受來評價生活,生活便會沉淪得一無所是;如若人只是隨心所欲地生活,生活一定會還他個一無所有。閲讀強化的是精神層面的追求,在書籍的世界中,物質層面的迷醉一直是被貶斥的。市場法則會使人充斥着慾望和算計,慾望和算計可以作為理性的一個變種,但一定不是理性的全部。慾望和算計如果缺乏道德的襄助,就會無滯礙地滑向無敬畏、無內省、無約束。如果説世界上真的存在一種救贖的話,這就是對靈魂的救贖,對可能磨滅的德性的救贖,從而激發我們趨向正常、正派、正義的生活方式的願望,這是我們改善、改良、改變人生的新起點。

從實踐理性的層面考察,即使在最好的人那裏,也存在着趨惡的傾向。因此,人的動物性又時常逼迫着人與趨善的本性逆向而行。我們需要不斷地提醒自己,社會的失德應當由人性中固有的弱點負責,它們之間相互借力,也相互助力。為了克服人身上的動物性以及由此而派生出來的惡性,人必須實現超越。閲讀是我們在超越這個艱難階段可依賴的良伴。

簡而言之,閲讀的價值就是為了超越自己,更直白地講,人類的閲讀是為了超越自己的動物性而採取的主動行動。尼采説得好:“人是應該被超越的某種東西,你們為了超越自己幹了些什麼呢?”人類的發展史表明,人類從動物界進化而來後,始終伴隨着對動物性的超越。一部文明史,在一定的意義上也可以概括為對動物性超越的歷史。

閲讀是對理性的崇奉

我們大多數人都如康德所言,是事先被藴含在理性中的聖潔性法則教導過的,但始終沒有昇華到探究這個聖潔性法則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它的合理性在哪裏。人之所以缺乏理性,恰恰是由於這樣的探究太隨意了。於是,當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即將越軌的時候,就當然缺乏制止它的決心和毅力。我們需要通過閲讀,通過反思,為自己洗面革心,否則,已經做過的功課都將無濟於事。

對閲讀的信仰就是對思想的信仰。閲讀可以極大地拓展我們的視野,提升我們思想的格局。正是由於閲讀,才使人的感觸從目之所及達到了思之能及,才讓人可能超越時空的侷限。不閲讀,就是躺在書海之中,也只是一個用混濁的眼睛觀察世界的人,而不是一個用清晰的思想來觀察世界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個與動物本能差別不大、相去不遠的人。使人類的種種記憶得以保存的從來不是那些偉大人物,而是那些在我們身邊默默無聞的書籍。你漠視它、糟踐它,它寧靜自若;你喜愛它、翻閲它,它一定會傾注全力關愛和幫助你,從來不會讓你失望而歸。

閲讀對人類最大的啟示在於,讓我們知道了最有價值的知識就是對自己無知的認識。孔子早就告誡我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軸心時代最偉大的思想之一,與倫理的黃金定律價值同等。人生總伴隨着知識的增長,但知識增長並不代表見識的增長,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是覺悟的臨界處,憑藉此,我們才可以走得更遠。

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閲讀史,人類是通過閲讀來認識世界和自己的。閲讀是對人類歷史真實的旅行。每當我凝視着從殷墟中發掘出來的甲骨上那些刻鑿的文字,突然覺得當年在這些獸骨上刻字或提供內容資料的人們,正穿着我並不熟悉,也可能永遠無法再現的衣着,端坐在我的面前。他們或許在進行簡單的思索,或許正在進行一番今人完全不能理解的深邃複雜的思考,這頓時讓我對他們生出無限的敬意。有敬意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因為敬意來自對功利的擯棄,來自對動物性的遠離,來自對內心的純靜觀照。沒有閲讀,不可能有這樣的體驗。

閲讀,如果僅僅是一些社會精英的生活狀態,這個社會就仍然處於矇昧階段。道德對社會的統攝只能通過有最大公約的準則來實現,這是全民閲讀之所以無比重要的原因所在。只有大多數國民將閲讀作為一種生活常態,建立起對閲讀的信仰,我們才能有共同的行為準則和價值判斷。

閲讀是快樂的源泉

閲讀帶給人以愉悦,無論從什麼角度講,這都是我對閲讀感到無限欣喜的原由之一。愉悦是人生最美麗的境遇和歡樂。叔本華講過:“愉快且喜悦的人是幸福的,他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只因其個性本身就是愉快而喜悦的。這類美好的個性可以彌補由於其他一切幸福的喪失所帶來的缺憾。例如,若一人因年輕、英俊、富有而受到人們的尊敬,你想知道他是不是幸福只需看他是不是歡愉,如果他是歡愉的,則背直、背彎、年輕、年老、有錢、無錢,這些與他的幸福又有何關係?總之,他是幸福的。”中國古代一個公認的成才路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四個環節全部是由閲讀連貫起來的,缺了閲讀,要走好這樣的人生之路幾無可能。錢穆先生説得好:“‘培養情趣,提高境界’,只此八個字,便可一生受用不盡。只要我們肯讀書,能遵循此八個字來讀,便可獲得一種新情趣,進入一個新境界。”

閲讀可以使我們習慣於獨處,靜思,換言之,閲讀使我們能夠在心智上成熟和獨立,不再依賴別人的提攜或點撥而快樂地活着。讀一本好書,就是與有德有識的人親切而又私密地交談。閲讀也是學習沉默之道。在喧囂的社會生活中,人類的確需要更多的靜默,以便有更多的時間對自己的內心和靈魂進行觀照。西漢劉向説,“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藥愚”,可謂至理。閲讀就是為了培養人對自己內心和靈魂的反省能力,以及對社會和自然的感悟能力,而所謂矜持、高貴,書卷氣、儒雅感,都不過是副產品而已,而且是不經意、無法事前規劃的副產品。

寬容是一種在廣泛閲讀基礎上的培養或承續的理性之花,它資質良好,品性高雅,透徹、廣闊、智慧。閲讀還有助於寬容這種美好的德性的培育。與寬容相反的就是苛刻,苛刻是狹隘、愚昧,是冤冤相報而導致的兩敗俱傷。苛刻必然積聚仇恨,而仇恨是人生所有不幸的酵母,是許多人生不幸的始因。寬容是愛,苛刻是恨。恨以毀滅為目的,愛以滋養為追求。

閲讀還是兒童進入社會的洗禮儀式,讓孩子建立起對閲讀的信仰至關重要。讓孩子們相信,閲讀可以改變他的人生。有此則足矣!

數字時代更需閲讀

在數字時代,更需要堅定對閲讀的信仰。技術從來不是單向進步的,數字閲讀再次對此提出佐證。由於海量內容和快速搜索的出現,許多讀者已經基本上是一個無記憶的動物了。各種大容量存儲設備和檢索功能器的使用,使我們的記憶功能退化。憑藉那些不是通過閲讀而獲得的知識和記憶所進行的思考,始終是淺薄的。人不能將經過機器整合過的知識當作自己的知識,儘管我們可以在機器的幫助下,把這些知識組合得十分精妙,但這種精妙只能以機器能夠達到的水平為基準。

從這個意義上看,身處數字時代的我們,思考能力反而有可能逐步退化。如果説現代醫學在實現人類安樂死問題上是一種進步的話,這種科學的進步必然帶來倫理上的退化。同理,我們在數字技術上的每一次進步,都伴隨着人類自身某種功能的退化,這是不是也可以被看作是人類自身功能的一種安樂死呢?

人類的思想大師們為什麼只產生在軸心時代?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在於,那是一個完全憑藉閲讀和記憶來學習和思考的時代,那是一個思維靜如水,流動勢如虹的時代。正是由於沒有任何可借用的輔助手段,那些大思想家們才能將自己的思維潛能開發到極致。如果希望自己的閲讀真正有效力,就向他們學習閲讀吧!

閲讀是我們的良師,是我們的益友。人們凡是能夠想到的不足,閲讀都能彌補;凡是能夠憧憬的昇華,閲讀都能提供;凡是能夠期待的歡樂,閲讀都能奉上。這一切都靜靜地佇立在我們周遭隨手可得的書籍中,只需要輕輕地翻動書頁就能得到。然而,許多人卻把這輕輕的翻動當作人生的不堪與重負,以致與更美好的人生擦肩而過。我們生活在一個變化轉型、日新月異的時代,一個湍流奔騰、沉靜殊難的時代,為了在喧囂中不迷失方向,只有建立對閲讀的信仰!

(作者:王濤 系中國出版集團公司黨組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