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方女性站>熱點資訊>百姓民生>

幹這行從沒想過要獲獎

百姓民生 閲讀(5.36K)

■本報見習記者 吳頔

幹這行從沒想過要獲獎

就在我國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前夕,旨在鼓勵科技工作者勇於創新的“全國創新爭先獎”揭曉。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科院院士褚君浩,成為28位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獎章獲得者之一。

作為中國紅外光電子物理和半導體科學技術領域的專家,他不僅在紅外物理、窄禁帶半導體以及鐵電薄膜材料器件領域取得創新成果,還積極投身科普事業。多年來,他發表科普文章近百篇,參與編寫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將大量前沿科技知識轉化為深入淺出的科普文字。近3年來,他作了50餘場科普報告,每月至少1場。

記者:您當初為什麼會想到從事科普工作?

褚君浩:我從1976年就開始做科普了。從上海師範大學畢業後,我成為了一名中學物理老師,那時流行學自然辯證法,涉及很多自然科學的知識,我的中學老師就叫我給《解放日報》、《文匯報》寫文章,比如介紹“電子是可分的”“瓦特的蒸汽機”這些內容,寫了20多篇。

記者:我注意到,在2014年世界盃期間,還在《解放日報》發表了一篇支持德國隊的文章。

褚君浩:雖然聊的是足球,但那其實是個類比。足球在德國有很好的羣眾基礎,所以他們國家隊一直處於世界一流水平。中國的乒乓球為什麼厲害?也是因為羣眾基礎好。這和培養科學家是一個道理。發展科技創新,需要依靠全民的科學素質提高,才能創造出頂尖的成果。

記者:您積極參與科普,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吧?

褚君浩:是的,現在有些人不願意做科普,覺得做科普是付出,沒有收穫,在評獎評優時也不會加分。但我做科普的時候,從沒想過要獲獎。雖然工作忙,但我相信時間是擠出來的。比如從上海到北京,我一般都坐高鐵,可以在火車上做ppt。做ppt也是學問,我喜歡用深紅色的底色配上白色的文字,這樣人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字上了,如果是白底黑字,白色對眼睛刺激大,人對黑色的字反而印象不深。

記者:生活中真是處處有科學。您做科普與別人相比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褚君浩:我認為做科普要有多個維度。首先,是要把知識變成物理圖像。説到“地球繞着太陽轉”,我們立馬就能想象出這個畫面。其實任何複雜的科學知識,都包含着物理圖像,離開物理圖像,就成了背書。

其次是要介紹,一個科學原理的發現歷程,如何進行應用。這就要考慮到它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和意義。在此基礎上,還要思考推動產業發展的瓶頸在哪裏。最後,還要將科學知識上升到人文層面,考慮其對社會的影響。

所以要從多維度多角度進行科普,對象也可以是不同身份。我既可以對社區居民、小學生科普,也可以對公務員、領導幹部科普。聽到台下掌聲響起,我心裏就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