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方女性站>熱點資訊>百姓民生>

"苦脊"之上|產業助推精準脱貧

百姓民生 閲讀(2.82W)

中新社北京9月2日電題:“苦脊”之上 產業助推精準脱貧

"苦脊"之上 產業助推精準脱貧

作者 孫秋霞

俗話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但在寧夏,尤其是西海固地區,這句話並不適用。自古以來,這片黃土高原乾旱少雨、氣候乾燥、土地貧瘠,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寧夏人因地制宜,通過移民搬遷、產業帶動、特色種植養殖等措施,讓老百姓逐漸脱掉了貧困的帽子。

從山村到縣城的蜕變

每天清晨,顧梅霞只需步行2到3分鐘,就可以來到位於寧夏吳忠市同心縣的扶貧產業園。從年初開始,她已經在園區的一家服裝廠工作了4個月。

與普通務工人員不同,顧梅霞一家從田老莊鄉五道嶺子村搬遷而來,一家4口住在80平米的移民安置房裏。

“以前在老家就帶帶孩子,來這裏之前沒有出去打工過。”她説,上崗之前,當地政府組織搬遷來的貧困户進行了7天培訓,培訓的內容就是在服裝廠工作需要的技能。

如今,顧梅霞一個月可以拿到2000元人民幣左右的工資。而在搬遷之前,這對她來説是不可想象的。

“我們第一次住進了樓房,不用自己挑水。還有空出來上班,午休時間可以給孩子做飯。以前就靠老公一個人,現在負擔減輕了不少。”顧梅霞笑着對記者説:“搬遷之後,我們娘三兒生活得更好了!”

同顧梅霞一樣,田老莊鄉五道嶺子村很多村民也搬到了扶貧產業園附近的新居,經過上崗培訓之後,有了穩定的收入。

扶貧產業園採取“園區+企業+貧困户”的服務運行模式,搭建扶貧就業崗位平台,探索出“離土有房住、進廠不離家、脱貧有保障”的扶貧新模式。

在家門口引進企業

相比於貧瘠的山區,海原縣還有一片較為平坦的土地。為了讓老百姓增加收入,海原縣扶貧辦在家門口打起了企業的主意,61歲的田虎成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田虎成是海原縣史店鄉徐坪村村支書,2015年,他開始在華潤公司養殖基地飼養6頭品種為西門塔爾的母牛。

每天,他都要親自給牛餵食,如果牛生病了,華潤公司會有專門的獸醫為牛治病。田虎成指着其中一頭牛説道:“這頭牛的價格是8400元,我自己出了2400元,其餘6000元來自華潤的無息貸款,我們簽了一個協議,要在3年內還清。”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6頭母牛已經生下了9頭小牛,其中一隻是母牛,可以繼續繁殖。小牛養到1歲半左右就能賣給華潤公司,一頭牛大概可以賣15000元。”

再過幾個月,田虎成飼養的4頭牛就可以出售了。這種被稱之為“華潤基礎母牛銀行”的模式,充分發揮了企業養殖基地、養殖技術以及資金的優勢。

田虎成説,從2014年開始,徐坪村有189個建檔立卡户加入“華潤基礎母牛銀行”,目前,已有126户實現了脱貧。

“入股分紅+資產收益”雙重保障

2014年,四季鮮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志剛在海原縣建立了蔬菜批發市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來到了西安鎮,看中了這裏一片廣袤且平整的土地。

為了實現產銷對接,王志剛租下了3000多畝土地。沒多長時間,他的企業利潤就提升了40%。

“在其他地方,有3000多畝的基地是很難想象的。當時這裏的土地是一家公司流轉的,但最終這個項目沒做成。我正好趕上這個機會,就接過來了。用地比銀川便宜一半,同時也符合平原的條件。”王志剛説。

西安鎮鎮長洪興知説,企業種植實行土地集中流轉模式,目前已流轉3217畝,涉及西安、小河兩個村565户,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户177户745人。

“我們推行兩種模式:一種是入股分紅,一種是資產收益。”洪興知解釋説,入股分紅模式就是每户從銀行貸款5萬元,政府貼息給建檔立卡户,然後入股到合作社,合作社再把錢委託給企業,由企業進行經營管理。企業每年給老百姓10%的分紅。

在洪興知看來,因為有政府的扶貧擔保基金和企業資產作擔保,這種模式解決了弱勢羣體貸不上款、企業融資難、銀行不敢放貸3大難題。

在資產收益方面,西安鎮的做法是將400萬元扶貧資金注入合作社,由合作社委託給企業經營,3年之後收回成本。每年年底分紅給合作社,一方面用來解決村裏的公益事業,一方面用來扶持建檔立卡户的產業發展。

洪興知説,這兩種模式讓老百姓的收入來源實現了多樣化,既有土地流轉收入,也有入股分紅、務工收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