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方女性站>熱點資訊>百姓民生>

貴州貞豐|富民有"糯"

百姓民生 閲讀(3.29W)

貴州貞豐:富民有"糯"

貞豐開展農民糯稻訂單種植和加工。 郭澤玉 攝

中新網貞豐6月15日電 題:貴州貞豐:富民有“糯”

作者 楊雲

漫步貞豐老城,粽粑和糯米飯香氣四溢。

在貞豐傳統的“糯食一條街”,幾家老字號糯食加工作坊正在趕製傳統的貞豐灰粽和油糯米飯,為6月下旬舉行的“首屆國際山地美食節暨貞豐粽子文化旅遊節”備足貨源。

“今年端午節,全縣各家粽粑都賣斷貨了,我們的電商客服人員和快遞人員忙得夠嗆!”貞豐一品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負責人閔芳德告訴記者,“這次‘粽子文化旅遊節’要做好更充分準備。”

貞豐縣“粽粑大亨”胖四娘食品廠總經理周俊也表示:端午節前五天,胖四娘布依灰粽就已全線斷貨!

“井噴!泉湧!”“端午節,貞豐糯食居然‘一糯難求’!”

一直沉寂的貞豐糯食,今年端午節火爆非凡,大部分糯食加工企業比預期早幾天脱銷。

生產商、經銷商、物流商,家家賺得盆滿缽滿。

舌尖上的財富,讓“中國糯食之鄉”貞豐縣富民有“糯”。

貞豐縣位於貴州省西南部,年平均氣温在16攝氏度,由於喀斯特特殊地理環境創造的水質和土壤,這裏產出的糯米品質高,因而獲譽——“中國糯食之鄉”。

據貞豐官方介紹,貞豐以當地出產的糯米為主食材創作出貞豐糯米飯,從清朝嘉慶年間創始至今,成為中國南北方民眾都能接受的貴州風味小吃。

“‘糯食之鄉’是吃出來的,‘吃’裏面有文章。”種了30多年糯稻的黃生輝從土壤、水質、氣候、品種、技術、管理六個方面詳細向記者介紹了貞豐為什麼是“糯食之鄉”。

貴州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後,貴州官方積極部署深入推進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持續推動旅遊業“井噴”增長,加快推進農產品“泉湧”發展,努力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貴州貞豐:富民有"糯" 第2張

貞豐開展農民糯稻訂單種植和加工。 郭澤玉 攝

“讓綠色農產品給老百姓帶來更多紅利。”貞豐縣委常委、副縣長李正淵認為,“擦亮‘中國糯食之鄉’金字招牌,才能更好實現‘一糯千金’的富民目標。”

擺好“農門陣”,做好“深加工”,吃上“旅遊飯”,這是貞豐官方的富民思考。

記者採訪瞭解,為進一步促進推動產業扶貧,帶動更多貧困農民脱貧,近年來,貞豐官方以品牌化、精品化、全產業鏈理念,全力打造“貞豐一品”品牌,力爭闖出一條優質農產品提質增效產業扶貧的路徑。

“抓實抓好綠色農產品‘泉湧’工程,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發展重點,着力打造一批拳頭農產品,才能推動綠色農產品‘泉湧’發展。”李正淵認為,“一要保證高品質,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好產學研,搞好產加銷,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二要實現可持續,推動綠色農產品生產規模化和營銷網絡化;三要擴大惠及面,處理好工商企業利益、村集體利益、農民利益三者的關係,讓廣大農民特別是貧困羣眾從中獲益,讓綠色農產品更多惠及農民。”

“龍頭企業是產業發展關鍵。”2017年,貴州老布依傳統農業旅遊文化有限責任公司與貞豐縣糧食購銷有限責任公司達成協議,對貞豐縣的土壤、氣候、水源、種植習慣、糯稻品種特性等方面進行充分調查摸底,發動羣眾標準化種植貞豐本地糯米。

“農業不做到標準化生產,就很難保證品質。”李正淵認為,“集中土地,實施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可以幹成一家一户幹不成、幹不了的大事,提升貞豐農業附加值。”

走進貞豐縣者相鎮新寨村,只見村民手把糯苗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政府支持我們和企業簽了合同下了訂單,公司免費提供種子,解決收割費用,統購統銷,4塊錢一斤收呢,算起來種糯稻的收入要比種普通水稻每畝高500至700元錢。”稻農錢運財喜滋滋地算起了“增收賬”。

截止目前,和錢運財一樣搭乘訂單農業的貞豐農户有2千多户,簽訂糯稻訂單種植萬餘畝。

記者從貞豐官方瞭解到,2017年,貞豐規劃發展糯米種植基地2萬畝,完成產值5億元人民幣,帶動2萬多人就業,實現4000人初步脱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