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方女性站>熱點資訊>百姓民生>

汽車社會考驗管理智慧

百姓民生 閲讀(2.67W)

1974年,時任美國駐華聯絡處主任的老布什,與妻子芭芭拉騎自行車經過天安門,留下了一張珍貴的照片。在當時的“自行車王國”裏,汽車工業與汽車的普及才剛剛邁步。

汽車社會考驗管理智慧

如今40多年過去了,汽車在中國觸角和影響力已輻射到文化、法律、道德、家庭等各個領域。在城市中,人們的生活環境與空間被汽車社會所重塑,呈現出不斷變化的新面貌。

每到夜晚,車流的燈光宛如長河,閃耀和流動在每一條回家的路上。不過,在繁榮與動人的景象中,駕駛者的公共意識和覺悟卻仍顯蒼白。隨意變道、車窗扔垃圾、駕車打手機、開鬥氣車、不繫安全帶、亂鳴笛、不禮讓斑馬線、濫用遠光燈、車輛亂停亂放……種種交通陋習已成社會“公害”,原本規規矩矩的駕駛者,也被活生生地逼成了“路怒症”。

從城市發展的角度來看,進入到汽車社會的中國所面臨的問題是,城市化還沒有完成,機動化就已來臨。二者在發展階段上的“錯位”,尤其表現為道路規劃上的不科學,道路建設滯後,公交分擔率低,道路、停車供需矛盾突出。由此造成道路資源日益稀缺,行人與車爭搶路權的矛盾加劇。隨着共享單車的廣泛佈局,自行車也逐漸加入“路權爭奪戰”之中,由此引發的事故與衝突也在逐漸增多。

解決汽車社會的諸多問題,涉及面眾多,不能僅僅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如何平衡各方關係和利益,考驗管理者的智慧。

比如,從交通執法來説,實施“史上最嚴處罰”,在短期內已取得效果。從長遠看,真正讓交通規則進萬家,方才是治本之法。

再比如,從駕駛者的自我約束來説,不文明的駕駛行為歸根結底源於人們的道德觀念,要提升交通文明水平,改變人的行為是關鍵。駕駛人提高交通文明意識,做到自我約束、自我管理,道路才能暢通。但文明的培養必然有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對於很多屢教不改的陳規陋習,也應該適時出台法律法規,對文明習慣的形成和公民素養的提升提供保障。

汽車社會的管理目標不是讓人不買車、不開車,而是從人本的角度出發,尋找更公平、更有效率的治本之策,建立起包括普通市民在內的、由各利益集團共同參與、監督的城市交通決策及管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