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方女性站>熱點資訊>百姓民生>

一封家書傳遞濃濃民族情

百姓民生 閲讀(2.9W)

這些年,如果沒有各民族兄弟的幫助,我在南昌什麼都幹不成,更不要説開餐廳當老闆了……”讀着這封信,遠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墨玉縣扎瓦鎮的79歲老人阿卜拉江·庫萬汗眼裏又一次湧出了淚花。

一封家書傳遞濃濃民族情

信是兒子從江西南昌寄來的,雖已寄來多日,老人也看了無數遍,但她每天還是拿出來讓孩子念給她聽。她説,兒子的來信字裏行間浸潤了感恩與思念、友愛與團結,也感動了她。

寫信人是她的四兒子阿卜杜拉·吾拉西木,已在南昌創業打拼15年。獨在異鄉的阿卜杜拉·吾拉西木憑藉一股吃苦耐勞的韌勁,從一名打工者成長為在南昌擁有11家店面、10個攤點、32名員工的老闆。面對來之不易的成功,阿卜杜拉·吾拉西木總是將一份功勞歸結於幫過他的各民族兄弟。

2002年9月,阿卜杜拉·吾拉西木和妻子柔則·尼沙汗千里迢迢從新疆坐火車來到南昌賣葡萄。由於葡萄晚到了幾天,沒有收入來源的夫婦倆靠僅剩的40元錢過了3天:一個燒餅掰成兩份吃,睡按小時計費的牀位。好在隨後到來的320公斤葡萄趕上了國慶假期,加上個個飽滿味甜,很快一售而空。從那以後,夫妻倆開始在南昌老火車站附近做起乾果生意。

“當時,在老火車站賣東西的新疆人很少。來往旅客看我大老遠從新疆來不容易,每次買東西都不還價,還多買,買完後還説‘謝謝’。那一刻,我內心很温暖,覺得來南昌來對了。”回想起當初創業的日子,阿卜杜拉·吾拉西木記得那些點點滴滴。一年下來,夫婦倆賺了大約4000元左右。這對於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的阿卜杜拉·吾拉西木來説,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可是好景不長,南昌雨水多,溝通也不太順暢,擺攤經常受阻。有時一天即使把老火車站、上海北路、中山路跑個遍,也掙不了幾個錢。為開闢新路,2006年,閒不住的阿卜杜拉·吾拉西木將妻子留在南昌,獨自去周邊省市謀出路。一個偶然機會,在浙江蕭山,他看着烙餅攤生意不錯,就心生向攤主河南大姐學習烙餅手藝的想法。“河南大姐很熱心,看我不容易,沒有任何保留,盡心盡力教我。”學成後的阿卜杜拉·吾拉西木回到南昌,和妻子支起小攤,賣起了烤玉米、雞蛋和烙餅。

“2006年至2009年是我創業的關鍵時期。”回顧創業生涯,阿卜杜拉·吾拉西木直言,那幾年,他收穫了信心,有了從流動攤點到固定店面改變的底氣。他認識了不少朋友,親身感受到了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濃濃深情。

在阿卜杜拉·吾拉西木的嘴裏,一個人出現最多:警察兄弟——時任南昌市公安局西湖分局南站派出所警長的徐勇。這些年,阿卜杜拉·吾拉西木每當遇到棘手的事,徐勇總會在第一時間出現。就拿2010年撤攤租店的事來説,徐勇就出了不少力。

那時,南昌加大對老火車站的整治工作力度,阿卜杜拉·吾拉西木的攤點就是整治對象之一。對此,徐勇和其領導找到他解釋相關政策,勸他撤攤。起初,阿卜杜拉·吾拉西木不理解。經過反覆勸説,他明白這並不是針對他的個例。於是,他開始着手尋找合適的店鋪。但高昂的轉讓費及房東的顧忌,又讓他犯了愁。最終,徐勇出面擔保讓他順利租下了店鋪,做起了羊肉生意。自此,阿卜杜拉·吾拉西木的生意走上了正軌,規模也逐漸擴大。“徐勇多次和我説,要我合法誠信經營,做出新疆人的品牌。”提起這個“警察兄弟”,他的眼神裏滿滿都是感激。

在南昌的15年,阿卜杜拉·吾拉西木遇到了不少像徐勇一樣的好心人,事業也因此蒸蒸日上。在收穫幫助的同時,他也真誠地回饋着這片土地。

今年年初,阿卜杜拉·吾拉西木帶着新鮮的羊肉和慰問金,看望了南昌15户困難羣眾、孤寡老人和殘障人士。“我愛南昌,南昌是我的第二個家,南昌人都是我的親兄弟,我們是一家人。不僅是我,我的孩子也這樣想。”他説小女兒阿依夏木今年在南昌市上小學三年級,如今她是家中的“大人才”,能説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有時還給他當老師,教他説漢語。“現在大家都講交往、交流、交融,只有從文化上去融合,才能在祖國大家庭中快樂幸福地生活。”

在阿卜杜拉·吾拉西木的心中,餐廳不僅是事業的開拓地,更是民族團結的小窗口。對於未來,他滿懷憧憬。正如他在家書中和母親説的那樣:“媽媽,請您放心。無論在新疆還是南昌,我都會努力工作、好好生活的。我們同在祖國的藍天下,都要幸福。”

(本報記者 王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