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方女性站>養生>中醫養生>

鍼灸治療方法的誤區|關於得氣的認識誤區

中醫養生 閲讀(4.54K)

如今人們生活中也經常用到。鍼灸由“針”和“灸”構成,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包括鍼灸理論、腧穴、鍼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漢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徵,是基於漢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

鍼灸治療方法的誤區 關於得氣的認識誤區

一、關於得氣的認識誤區

現在將痠麻脹視為得氣已經成為很多鍼灸師揮之不去的基本概念,而實際上將痠麻脹視為得氣最早始於清代的一本不出名的鍼灸著作,具體書名記不清了。在宋代與明代的鍼灸書中一直以針下如魚吞勾為得氣。在《內經》裏將氣至定義為患者脈象的改變。因此我個人觀點鍼灸不必在乎患者的感覺,只要專注於自己針下的變化和患者脈象的變化便可。我在臨牀中亦反覆驗證,得出的結論是無論患者是否出現痠麻脹的感覺,只要醫者手下有如魚吞勾的得氣感便必然有療效,當然在很多情況下醫者手下有了如魚吞勾的氣感同時患者也有了痠麻脹的感覺。

二、關於留針時間的認識誤區

現在鍼灸都需要留針半小時,甚至有留針時間更長的,不防看看古代的鍼灸著作,《鍼灸甲乙經》對每個穴位留針時間的記載均是留幾呼(一般為1--10個呼吸不等),再看後世的鍼灸書,對穴位留針均記載為留幾呼,幾呼便是幾個呼吸,十個呼吸最多也就大半分鐘,因此鍼灸在古代是不留針。雖然在《靈樞。九針十二原》補瀉手法中對補法雖要求“靜以久留”但同時也要求“持針勿置”(置即放置),即要求醫者在鍼灸過程中要求手不能放下針,半個小時不放針是做不到的,因此在古代鍼灸中久留最多也就一分鐘。

三、關於針刺深度的認識誤區

現在鍼灸穴位普遍偏深,一般穴位鍼灸大夫都針一寸深以上,放下成見看古代鍼灸著作,《鍼灸甲乙經》對穴位深度要求都是針幾分,沒有針很深的,再看後世的鍼灸書,對穴位的要求也是針幾分,很少有用寸來記載的。而且在《內經》中反覆強調針太深則邪氣反入,如果仔細注意醫者在施術過程中針下的的感覺,很容易在針入幾分深的地方感覺到如魚吞勾的得氣感覺,這個得氣的感覺便是“機”之所在,在《靈樞。九針十二原》裏要求“知機之道,不可掛以發”(最後一字“發”在古字中為“頭髮”的“發”,不是“發財”的“發”,兩字在古字中寫法不同,簡化字則相同),如果找的了這個“機”絕對不能再往裏深,到了這個機之後連掛一根頭髮的力都不可再加。我曾試過在得到機的時候繼續往下一用力,病人病情馬上由好轉改為加重,而且此機不可失,失則難再來。“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當然大部分針灸師找不到這個機,也就很難有較高的療效,同時也不會有太大的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