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方女性站>影視>歐美電影>

《血戰鋼鋸嶺》影評|梅爾·吉布森“神蹟”再現

歐美電影 閲讀(1.02W)

《血戰鋼鋸嶺》影評,戰爭片拍到現在,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角度,很難再拍出新意。《辛德勒名單》(1993)以一個德國奸商不惜冒生命危險營救猶太人為角度,表達對於戰爭的反思;《美麗人生》(1997)用喜劇的方式來映射戰爭悲劇;《拯救大兵瑞恩》(1998)從人道主義角度探討了一個和八個的問題。這幾部片子都以其獨闢蹊徑的角度切入反戰主題,從而載入戰爭片經典史冊。

《血戰鋼鋸嶺》同樣也有資格進入這個史冊。從這部片子開始,以後再提梅爾·吉布森,大家都改口吧,不要再説《勇敢的心》了,他是拍過《血戰鋼鋸嶺》的導演。這一次,梅爾·吉布森選取了一個很新穎的角度去探討戰爭,讓一個不拿槍的士兵去戰場。士兵不帶槍怎麼去打仗?梅爾·吉布森告訴你,用信仰!

《血戰鋼鋸嶺》影評 梅爾·吉布森“神蹟”再現

作為導演,梅爾·吉布森特別喜歡在電影中探討關於宗教信仰的問題,並且經常在電影中展現出某種帶有宗教神祕色彩的神蹟。《耶穌受難記》(2004)本身就是講述耶穌在殉難前12小時發生的故事,整部片子都是在探討宗教信仰,特別是當耶穌被釘上十字架時,風雲突變,地動山搖,神蹟出現;《啟示錄》(2006)中那個被瘟疫感染的小女孩猶如神蹟一般出現,對着瑪雅武士説出了預言詛咒,最終詛咒實現。

在《血戰鋼鋸嶺》中,雖然沒有出現類似的神蹟,但是,一個拒絕帶槍上戰場的二等兵憑藉一己之力挽救了75人的性命,這本身就是神蹟。

《耶穌受難記》中,耶穌被學生猶大出賣之後,忍受着鞭刑,拖着沉重的十字架,最終被釘死在上,臨死之前他還為人們的罪行祈禱。《血戰鋼鋸嶺》中的道斯如同耶穌一樣,也經歷了一場受難記。在軍營裏,道斯銘記上帝不要殺戮的信仰挑釁着戰場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生存法則,被戰友視為懦夫,每天遭受戰友的排擠、辱罵、毆打,甚至被送往軍事法庭審判其罪行。然而,道斯仍然沒有改變自己的信仰,並且原諒了之前侮辱他的戰友們。

對於道斯有如此堅定的信仰,影片前半段對道斯的成長過程做了大量鋪墊。道斯在小時候有兩次和死神擦肩而過的經歷:一次是和哥哥的嬉戲打鬧差點要了哥哥的命。另一次是道斯的父親始終無法從一戰的陰影中走出來,終日酗酒毆打母親,道斯有一次拿槍差點要了父親的命。這兩次死亡經歷讓道斯對於生命有了重新認識,從此成為一名虔誠的基督徒,不再殺人,即使是在戰場上。

影片後半段主要聚焦於沖繩戰役,表現戰爭的寫實殘酷,戰爭寫實程度直逼《拯救大兵瑞恩》中的諾曼底登陸段落,爆頭、下肢被炸飛等血腥場面慘絕人寰。道斯和戰友去鋼鋸嶺的路上,一車車的屍體從鋼鋸嶺運回來,道斯和戰友看着躺在車上的屍體彷彿看到了自己的命運。這種戰場上的殘酷與前半段道斯不拿槍的懦弱形成鮮明對比,更能體現出最後神蹟的再現。

《血戰鋼鋸嶺》影評 梅爾·吉布森“神蹟”再現 第2張

戰場上的道斯,如同奔跑的阿甘,一次次返回戰場揹回受傷的戰友,嘴裏一遍遍的重複着讓我再多救一個。之前被戰友視為懦弱的那個二等兵,最後卻成為一個救世主。他不僅救回受傷的戰友,還包括受傷的敵人。

戰爭片拍到現在,最重要的還是要用情感打動人,有普世價值觀。梅爾·吉布森特別懂得如何準確的戳中觀眾內心最柔弱的情感,雖然煽情,但這種煽情卻是建立在真實基礎之上的。不管是電影中對於戰爭場面的處理方式,還是人物情感的表達方式,都極為真實自然。影片最後,播放了一段歷史影像,電影中道斯和戰友在現實中的原型回憶了當年的那段經歷。原來,梅爾·吉布森的神蹟再現是真實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