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方女性站>生活小常識>中藥>

鷓鴣菜的功效與作用|用法|用量

中藥 閲讀(7.28K)

鷓鴣菜的簡介

鷓鴣菜的功效與作用|用法|用量

【異名】蛔蟲菜、烏菜、石疤(《中國經濟海藻志》)。

【來源】為紅葉藻科植物美舌藻的藻體。

【植物形態】美舌藻 藻體叢生,長1~4釐米,紫色(乾燥後黑色),葉狀,扁平而窄細,不規則的叉狀分歧,常自腹面的分歧點生出假根,藉以附着於巖石上。節間為窄長橢圓形,節部縊縮。葉片的中央部位有長軸細胞,延伸至頂端,形成明顯的中肋。中肋的分歧點常生出一些次生副枝。四分孢於囊集生於枝的上部。囊果球形,生於體上部腹面的中肋上。成熟期春、夏間。 繁生於温暖地區河口附近的中、高潮帶的巖石上、防波堤以及紅樹皮的蔭面。我國廣東、福建、浙江沿海均有分佈。

鷓鴣菜的功效與作用

《綱目拾遺》:“療小兒腹中蟲積,食之即下。”

鷓鴣菜的用法與用量

洗淨按劑量煮服佐餐,或研細拌麪粉制餅分食。

擴展閲讀:鷓鴣菜的臨牀應用

驅蛔 據1000餘例的觀察,排蟲總有效率約為84~88%。其中60%以上的病例在服藥後24小時內排出蛔蟲,最早為3~6小時,最遲達3~5天。排蟲次數1~5次不等。排出蟲數最少1條,最多達114條,多數在1~10條之間。據部分病例觀察,服藥後雖有蟲體排出,但一般不能完全排盡。曾對93例在服藥後3周複查大便,結果均有蛔蟲卵,但數目較治療前減少。因此認為服藥1次不能達到根治目的。根據排出蟲體有死有活的情況,認為本品既有驅蟲又有殺蟲的作用,可能當藥量少時僅使蛔蟲遭受刺激而被驅出,但當藥量較多,作用時間較長時即起殺蟲作用。或認為當蛔蟲受藥物刺激後先起興奮性擾動,後漸呈麻痺狀態以致死亡。小孩腸道敏感性較高,在蛔蟲受刺激起興奮性亂動時,增強了腸道腺體分泌,從而促進了腸蠕動,致使蛔蟲在短期內排出體外,所以在12歲以下兒童排出的蛔蟲多數是活的,且大多數在24小時排出;年齡較大者由於大腦皮層抑制性增強,排糞漸趨定時,每日大便次數減少,這樣蛔蟲在腸道較久,有機會與藥液保持長時間的接觸,故排蟲多在服藥3日後,排出的蟲體多數是死的,有的蟲體表皮有破爛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