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方女性站>熱點資訊>奇聞趣事>

耳垢的乾濕全由它決定|太可怕了

奇聞趣事 閲讀(2.72W)

這種物質的學名叫耵聹,只有在耳道最靠外的部分才會產生。它們是一兩千條油脂腺(頭髮上的油脂也是它們產生的)和汗腺加在一起的產物。弄一點頭髮、一點死皮、還有其它身體碎屑,這就是耳垢的主要成分。

耳垢的乾濕全由它決定 太可怕了

有些人的耳垢又濕又油,有些人的則又乾又硬。

長時間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它的主要功能是潤滑耳道(因此早期的潤脣膏就是用耳垢製成的),同時還有防止昆蟲爬進內耳道的作用。但有些人認為,耳垢還具備抗生素的功效。

1980年,美國國立衞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員Tuu-Jyi Chai和Toby C Chai使用一種名叫“無菌耳垢鈎”的設備,從12人耳中收集了耵聹,並用酒精溶劑將它們混合在一起。然後他們向這份混合物中引入了一些細菌。結果發現,有幾種細菌的殺菌率達到了99%,包括流感嗜血桿菌(拉丁名H. influenzae,它不會引發流感,但會引起另一種感染),以及大腸埃希氏菌(E. coli)的一個叫做K-12的分支。但在大腸埃希氏菌的其它分支、以及鏈球菌(Streptococcus)和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面前,耳垢就沒那麼有用了,殺菌率只能達到30%和80%之間。不過,對於他們測試的10種細菌來説,耳垢都起到了明顯的殺菌效果。

耳垢的乾濕全由它決定 太可怕了 第2張

用沖洗的方法可以移除過多的耳垢,同時不傷害鼓膜。

2011年德國科學家開展的一項研究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果。在那次實驗中,研究人員在耳垢中發現了10種能阻止細菌和真菌生長的肽類化合物。他們認為,當耳垢構成的防禦系統失效時,就會發生內耳道感染。

耳垢的乾濕全由它決定 太可怕了 第3張

醫生仍會用橄欖油軟化頑固的耳垢。

但在2000年,西班牙加納利羣島拉拉古納大學(La Laguna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卻發現了完全相反的結果。他們發現,在對付葡萄球菌的一個分支時,耳垢可以説是束手無策,甚至還會促進包括大腸埃希氏菌在內的細菌的生長。從表面上來看,這是因為耳垢能夠為細菌提供豐富的營養物質。並且這還不是唯一質疑耳垢的殺菌能力的研究。

有一件事或許能解釋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結論。在1980年和2011年的實驗中,研究人員使用的是乾燥的耳垢,而2000年的實驗使用的主要是濕潤的耳垢。這當然不是説,耳垢乾燥與否會影響它的殺菌效果,但這是一種很誘人的假設,更何況這兩種類型的耳垢成分是完全相同的。不過,當你聽説耳垢有兩種類型時,你肯定會非常吃驚,除非你曾經偷偷看過你朋友的耳道。

耳垢或幹或濕是由基因決定的,並且僅僅取決於一個基因上的一個字母。這個基因叫做ABCC11,如果你的是A而不是G,你的耳垢就會是乾燥的(這兩種耳垢聞起來也會不一樣)。濕耳垢在人羣中佔絕對主流,這是孟德爾遺傳學説的一個罕見案例。

耳垢的乾濕全由它決定 太可怕了 第4張

耳垢的遺傳模式非常容易預測,因此耳垢常被用來追蹤古人類的遷徙路線。高加索人或非洲人的後裔更有可能產生濕耳垢,而東亞人更可能產生幹耳垢。而在太平洋島民、中亞人、亞洲少數民族、美洲原住民和因紐特人中,出現乾濕耳垢的概率各佔一半。

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説,最急切的問題還是如何清除耳垢。早在公元1世紀,耳垢就開始讓人們倍感煩惱了。古羅馬學者塞爾蘇斯(Aulus Cornelius Celsus)在他所著的《醫學》(De Medicina)一書中,介紹了一系列清除耳垢的方法。“如果耳垢呈硬殼狀”,這可能是為有幹耳垢的人所寫的,“向耳中倒入熱油,或將銅鏽與蜂蜜、或韭葱汁、或一點蘇打在蜂蜜酒中混合後倒入。”聽上去很疼。等耳垢鬆弛之後,就可以用水衝出來了。但“如果耳垢呈蠟狀,”這可能是為有濕耳垢的人所寫的,“向醋里加入一點蘇打,然後倒入耳中。等蠟質變軟之後,再用水沖洗。”他還建議“應該將海狸香與醋、月桂油、蘿蔔皮或黃瓜汁混合在一起,再加入搗碎的玫瑰葉片,用混合物灌洗耳朵。向耳中滴入未成熟的葡萄汁與玫瑰油的混合物,對防治耳聾也有明顯療效。”

這些療法聽上去簡直毫無道理可言,但即使在今天,醫生在移除耳垢之前,也可能會先用杏仁油或橄欖油來軟化它們。

有些人的確因耳垢倍感痛苦,不得不尋求干預。根據一項2004年的分析,英國每年約有230萬人會為了這個問題去看醫生,每年有約400萬隻耳朵得到診治。老人、兒童和有聽力障礙的人經常因為堆積的耳垢遇到種種問題。耳垢可能會引起聽力下降,還會讓人們變得更加自閉,甚至會出現輕微的妄想症。“有些耳垢堆積太多的病人還會出現耳膜穿孔。”研究人員寫道。但耳垢本身不具備使耳膜穿孔的效果,因此可以推斷出,這是因為人們試圖自己把板結的耳垢挖出來所導致的。

耳垢的乾濕全由它決定 太可怕了 第5張

用棉籤掏耳朵的風險很大,即使對於技術高超的醫生來説也是如此,因此醫生通常會使用軟化劑,然後再進行沖洗。但究竟哪種軟化劑最好?是否應該先沖洗再軟化?對於這兩點,醫學界目前還未達成一致。2012年,明尼蘇達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安佳利?瓦德亞(Anjali Vaidya)和戴安?J?瑪德隆?凱(Diane J Madlon-Kay)總結道,軟化劑、沖洗、或其它的人工清除方法都是可以的,但這幾種方法在效果、安全性和效率上可以説是不相上下。

不過,這些最好都留給專業人士來做。不僅是因為這些方法存在一定風險,還因為有些人喜歡在洗澡後、耳道仍然濕潤時用棉籤掏耳朵,而醫生並不建議這麼做。用力掏耳朵可能會導致耳膜穿孔,或者把耳垢往耳道內部推得更深。棉籤的棉頭有時還會脱落,堵住耳道。所以,千萬不要這麼做就是了(或者至少不要把棉籤插得那麼深)。

還有一種做法應當被嚴令禁止,即所謂的耳燭療法。在進行該療法時,需要將一支中空的、由蜂蠟或石蠟製成的蠟燭舉到耳邊,然後點着蠟燭,利用蠟燭內部的熱量,讓耳垢與耳道脱離開來,然後就可以輕鬆移除耳垢了。

沒錯,這麼做簡直是瘋了。這種做法沒有任何理論支持,只有大量證據證明,融化的燭蠟會滴到耳膜上,引起劇烈的疼痛。所以,一定要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