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方女性站>熱點資訊>百姓民生>

從奇蹟到經典的《紅色娘子軍》

百姓民生 閲讀(1.46W)

從奇蹟到經典的《紅色娘子軍》

■卜大煒

八一前夕,我又一次觀賞了中芭復排上演的中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距我1967年5月第一次觀看中芭的《紅色娘子軍》正好50年。那次我被深深震撼了,進而,我們這些被點燃了對芭蕾強烈興趣與好奇心的同學們,一遍又一遍地去看電影《列寧在1918》,為的就是看片中莫斯科大劇院演出《天鵝湖》中王子與白天鵝的慢板雙人舞鏡頭,試圖一窺世界芭蕾藝術為何等景緻。

10多年後,歐洲的浪漫芭蕾、古典芭蕾陸續登陸中國的舞台,如今中國國際芭蕾舞演出季也在天橋劇場舉辦了三屆,巴黎大劇院、英皇大劇院、莫斯科大劇院、馬林斯基劇院及歐美諸多芭蕾舞大團和芭蕾舞大戲都在中國登陸過,芭蕾藝術的繁花似錦在我們眼前一覽無遺。然而今天回眸《紅色娘子軍》,更夯實了心目中其璀璨奪目的芭蕾經典的地位。在《天鵝湖》中有《四個小天鵝》這樣的名段,在《紅》劇第四場中的《瓊花、連長雙人舞》同樣詩意浪漫;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兩個家族的年輕人擊劍決鬥的音樂對抗強烈,而《紅色娘子軍》第四場《瓊花、連長打靶雙人舞》的音樂同樣稜角鮮明。

《紅色娘子軍》是中國民族化芭蕾成功建構的經典。曲作者將民族音樂元素和西方交響樂技術化為自己的音樂語言,下筆如有神,噴湧而出。全劇的音樂具有濃厚的交響性,為劇中多位人物塑造了性格鮮明、貫穿全劇的音樂主題,這些主題在舞劇戲劇性發展過程中在不同的調性上以不同的變體出現,如洪常青的主題從出場亮相時的明亮、英姿勃勃,到犧牲後戰友們悼念時低徊深沉的變奏。瓊花的主題也隨着人物性格的成長,從反抗、憤怒轉向思考與成熟。《紅色娘子軍連歌》也作為動機或以動機的變體在許多戲劇節點出現。第六場瓊花在洪常青犧牲的大榕樹下急切詢問其下落的音型,與第一場洪常青在椰林中關切詢問瓊花身世的音型呼應,而後G大調上洪常青主題的噴薄而出是情感宣泄。《紅》劇音樂中民族化的音樂素材與交響技法完美結合,海南音樂、彝族舞曲、廣東音樂中的曲牌“小開門”等等,或配以功能和聲,或配以五聲性和聲。

“舞蹈是一種人造的夢遊”,諸多西方評論家們以“力的對峙”、“力的運動”、“虛幻的力的意象”等概念來詮釋芭蕾舞藝術,《紅色娘子軍》的舞蹈音樂正是這種意象的符號,給舞者以發力的啟示。音樂是無形的,但由於有了節奏、節拍以及由此帶來的重音構成的“動力性質”,成為舞蹈演員通過聽覺而進行藝術再創作的媒介。從而完成了阿恩海姆所説的“力的行為”,給予了舞蹈以動態的支撐,舞蹈將“力的行為”通過肢體運動化為視覺行為。當晚中芭交響樂團在劉炬的指揮下,以鮮明的重音和精準的強拍給予舞蹈以強有力的律動支持。

劇中所有的舞蹈編排都服務於性格發展和戲劇衝突,《女戰士操練舞》、《女戰士和炊事班長的舞蹈》、《瓊花、連長打靶雙人舞》、軍民聯歡中的《瓊花、連長雙人舞》,這些編排都在反映娘子軍的生活背景及人物的成長。《紅色娘子軍》拓展了雙人舞的功能和語彙,西洋古典芭蕾男女雙人舞的託舉、纏繞、傾倒等動作,被應用於瓊花與老四的對抗搏鬥。西方芭蕾的發展趨勢是交響性,而中國老百姓注重“講故事”,即戲劇性。《紅色娘子軍》生動地講述了一個故事,但交響性沒有被戲劇性遮蔽,沒有陷入到啞劇的窠臼中。《紅色娘子軍》的交響音樂提供了交響編舞的基礎,通過交響性思維邏輯,將現實生活元素進行藝術的抽象與概括,以高度舞蹈化的戲劇結構將啞劇成分降低到最小。

性格舞被芭蕾大師福金看作是“最能表達內容的舞蹈”。性格舞在《紅色娘子軍》中不僅作為民族風情的展示出現,也賦予了推進戲劇進展的作用,例如《赤衞隊員五寸刀舞》火熱、彪悍而富有朝氣、《黎族舞》體現了壓抑的生活處境。性格舞不再是西方芭蕾舞劇中作為單純觀賞性的炫技拼盤,而是推動戲劇發展的組成部分。《紅色娘子軍》所有的舞蹈編排都具有精神內涵,因此,所有的動作與造型都突出人物的內心與性格特徵,全劇從始至終攝人心魄。瓊花與老四搏鬥時的揮鞭轉,洪常青就義前的旁腿轉,這些芭蕾藝術中的標誌性技術動作,都融合在劇情中,尤其是瓊花的“倒踢紫金冠”,成為她反抗性格的標誌性“主導動機”。這種編排理念如同我們京劇藝術中武生和刀馬旦等“武場”表演,都是隨劇情所需而設置,這是我們民族的舞台藝術欣賞習慣。

在《紅色娘子軍》中,以中國民族舞蹈為代表的東方舞蹈文化理念與以芭蕾為代表的西方舞蹈文化理念相交與相融,兩者都是高度規則化的藝術形式,因此具有高度的經典性。《紅色娘子軍》在以腿部和足尖的技術基礎上,上肢添加或置換為中國古典舞、戲曲甚至是武術中的手臂程式化動作,例如老四的《拳術舞》,最為典型的呈現是第二場洪常青的大刀舞。這次演出我欣慰地看到,像佘兆環這樣的青年演員,在以橫空出世、天馬行空之勢完成凌空躍、變身跳等動作的同時,也傳神地掌握了大刀舞中洪常青這個角色所需的“手眼身法步”,這就是經典的傳承。抽掉了民族性的舞蹈是沒有生命力的,《紅色娘子軍》在中國民族文化的浸潤中,將西方芭蕾技術化為自己的語言,民族性與經典性具在,東西方藝術完美結合,好聽好看,從而發出璀璨的光芒,自豪地冠以“中國芭蕾舞劇”。

當年所謂八個“樣板戲”中,唯有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現在拿出來復排仍然場場爆滿,並且走向世界舞台。如果説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當年作為奇蹟誕生,那麼現在她作為經典流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