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方女性站>熱點資訊>百姓民生>

農村綠皮書|2017農產品貿易逆差將縮至350億美元

百姓民生 閲讀(1.68W)

中國青年網北京4月22日電 (記者 楊月) 近年來,我國水稻、小麥、玉米三大谷物品種連續出現大幅進口,農產品貿易逆差幾乎已成“常態”,這種情況有望在2017年得到緩解。4月21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發佈的《農村綠皮書: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16~2017)》預計,2017年國內主要大宗農產品進口規模將進一步縮小,農產品國際貿易逆差將有望縮至350億美元。

 

農村綠皮書:2017農產品貿易逆差將縮至350億美元

 

發佈會現場。中國青年網記者 楊月 攝

綠皮書指出,一方面,2017年,匯率波動、國際大宗農產品價格波動,都在對農產品國際貿易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另一方面,國內農產品供求關係及其價格直接影響農產品進口規模,而國內糧棉等大宗農產品的庫存水平仍然較高,去庫存壓力仍然較大。隨着國內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匯率市場化改革的深化,國內國際價格波動越來越趨於一致。綜合考慮到這些因素,國內穀物、棉花、油籽和食用植物油的進口量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小幅波動,大幅增加進口量的可能性極小,預計今年國內主要大宗農產品進口規模可能進一步縮小,2017年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約1850億美元,其中進口農產品1100億美元左右,出口農產品750億美元左右,農產品國際貿易逆差將縮小到350億美元左右。

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預測,究其原因,與會專家指出,有效把控的關鍵在於主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葉興慶表示,“包括大豆、棉花、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以後國內外市場價格基本接近,使政策的功能從保產量、保增收,迴歸到幫助農民止損,在供過於求的時候讓農民不至於損失嚴重,這樣讓市場機制在農產品價格形成中發揮更大作用。”

在葉興慶看來,這提醒我們調整思路,必須從立足國內、關起門制定政策,轉向全球化、國內外市場深度融合的思路,重新反思和構造農業政策體系。“儘管農產品貿易赤字在收縮,但是貿易紛爭在增加,近年來一些國家多次向WTO投訴我們的農產品支持政策和關税配額管理措施,根源在於中國經濟發展到工業化、城鎮化的新階段後,小規模農業的比較劣勢,在全球化的框架下得到了充分的暴露,這還只是開始。”他説。

那麼小規模農業的比較劣勢問題如何破解?葉興慶表示,當務之急是擴大農業經營規模。“中國農業的短板是勞動生產率太低、勞動成本太高,要通過擴大經營規模來降低生產成本。”他特別指出,在此基礎上,要加強農業的公共服務。具體來説,“比如科技投入增加了,水利設施投入增加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資增加了,那麼農業生產經營者直接支付的成本就能降低。公共服務又不受約束,它們在WTO規則中大部分都是屬於綠箱政策。”葉興慶告訴中國青年網記者,最近一個時期在反思最近十多年來,我們農業支持政策裏公共服務政策佔的比重太低,下一步要大幅度提高這方面的比重,把加強公共服務作為優先領域,從過多依靠價格支持轉向更多地通過公共服務從外部降低農業生產經營成本。

歡迎撥打中國青年網新聞熱線010-57380651或發送新聞線索至郵箱;關注“中國青年網”(ID:youthzqw)微信公眾號,可直接對話記者,曝料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