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方女性站>熱點資訊>百姓民生>

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倒計時|京劇電影將隆重登

百姓民生 閲讀(1.93W)

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倒計時 京劇電影將隆重登

圖為《霸王別姬》劇照

資料圖片

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倒計時 京劇電影將隆重登 第2張

圖為《謝瑤環》劇照。

資料圖片

京劇電影工程的每部戲都破除門户之見、行當之限,在配角上同樣強調名家擔綱,高手組合,既衝破了陳規,也取得了極佳的藝術效果。通過舞台精緻演出和電影精心拍攝,京劇電影正努力將當代最優秀的京劇藝術家、音樂家對國粹京劇藝術的優質傳承和藝術風采廣泛傳播,永遠留存。

“精神內涵向上”“藝術品貌生動”“演員陣容強大”“拍攝效果精美”“民族特色鮮明”……實施了5年半的京劇電影工程,匯聚了最優秀的京劇劇目和當下最優秀的京劇人才,影片陸續公映以來,廣大觀眾和許多京劇界、電影界藝術家紛紛予以點贊。

這些影片背後有着哪些不為人知的感人故事?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京劇電影工程又有着怎樣的意義?

名家擔綱、高手組合,破除門户之見、行當之限

2011年,在中央老領導的倡導和關懷下,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文化部和京津滬三地市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下,由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院、上海京劇院、天津京劇院、天津市青年京劇團、中國戲曲學院、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電影集團、天津北方電影集團以及首都京胡藝術研究會共同參與實施的京劇電影工程正式啟動,歷時5年半時間,京劇電影工程首批10部經典劇目已經搬上銀幕。

如今,《龍鳳呈祥》《霸王別姬》《狀元媒》《秦香蓮》《蕭何月下追韓信》《穆桂英掛帥》《趙氏孤兒》《乾坤福壽鏡》《勘玉釧》《謝瑤環》等10部影片已經完成拍攝。《龍鳳呈祥》《霸王別姬》《狀元媒》《秦香蓮》《蕭何月下追韓信》《趙氏孤兒》走出國門參加國際電影節,在國內外共獲得了13個獎項。

陣容強大、品質優良,這是京劇電影給觀眾的一致感受,然而,每部戲卻都有着相當不簡單的經歷。

“我們要求每部戲都要破除門户之見、行當之限,在配角上同樣強調名家擔綱,高手組合。這樣,問題就來了,每個人都是響噹噹的角兒,誰會甘心去演配角?”京劇電影工程藝術指導小組負責人説,比如《謝瑤環》,分別出演謝瑤環、武則天和蘇鸞仙的演員丁曉君、王豔、竇曉璇,都是各自劇團擔綱《謝瑤環》的主演,“3位‘謝瑤環’強強聯合,成就了電影的高品質。王豔、竇曉璇在藝術指導專家們對角色安排都非常糾結的時候,欣然接受了在影片中擔任配角的任務,在杜近芳、葉少蘭等老藝術家的精心輔導下,以良好的狀態完成了對角色的創造,受到專家們及內、外行一致好評,她們這種德藝雙馨的精神在京劇界傳為佳話。”

這在以前,演一齣戲、拍一部作品基本會侷限在某個院、團本身,很難形成全國京劇界院、團之間通力合作的局面。京劇電影工程中,各京劇院、團精誠合作,破除門户之見、行當之限,一定程度上衝破了某些行內陳規,充分展現了京劇界人士的自尊、自強和自信。

不簡單的還有一羣老藝術家。從劇目的遴選,到電影劇本的研討審視,再到演員陣容的確定,都離不開21位資深京劇藝術家、劇作家、戲劇評論家組成的京劇電影工程藝術指導小組專家們的策劃與指導,尚長榮、譚元壽、杜近芳、劉長瑜、李維康等赫然在列,其中許多老藝術家已經年逾八旬。

“由他們在大量的京劇劇目中最終敲定了涵蓋各流派的經典代表作,推選出了各流派的代表性藝術家,併發揮了強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專家表示,老藝術家們無私奉獻,在5年內舉行了30多次論證會,對劇本一字一句反覆推敲、對錶演一招一式嚴格要求,對傳統精華一枝一葉務求傳神,對疏漏不足一點一滴絕不放過,為影片品質起到了保駕護航的重要作用。

京劇表演藝術家李維康感慨,“像這樣大規模的、20多位專家為一齣戲把脈,反覆研討,這也是一個創舉!”

精簡程式、拿捏分寸,京劇與電影擦出火花、各盡其妙

京劇與電影的結合,並不是新鮮事。回溯中國電影史,中國第一部電影就是《定軍山》,爾後,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京劇影片、五六十年代的“樣板戲”,京劇與電影擦出了不少耀眼的火花。如今,5年10部影片,京劇電影工程無疑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和京劇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京劇電影拍攝工程。

然而,在當代社會、文化環境和電影技術發展的新形勢下,京劇與電影如何相得益彰,更好開掘京劇所藴涵的精神價值?如何在藝術表現方式上靠近當代京劇和電影觀眾的雙重欣賞期待?工程實施之初,一系列問題擺在眼前。

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在《霸王別姬》中飾演楚霸王項羽,他説:“1955年,電影《梅蘭芳的舞台藝術》攝製完成,收錄了《霸王別姬》一劇中‘九里山’和‘別姬’兩場戲。要知,無論舞台表演還是電影攝製,《霸王別姬》都可算是珠玉當前。”尚長榮坦言,“面對逐漸增長的年齡和逐漸下降的體力、修改後的‘全本’以及從未嘗試過的3D,此次拍攝顯然壓力在側,對我來説都可謂不小的挑戰。”

根據電影觀眾的觀賞習慣,一部電影必須在2個小時內,那麼,許多代代相傳的程式化表演和“過場戲”都必須精簡,對於習慣了舞台表演的藝術家來講,這顯然不易。首次“觸電”戲曲電影的上海京劇院梅派青衣史依弘説,電影是寫實的藝術,而京劇的魅力卻來源於虛擬化的程式動作,在表演中如何平衡,往往需要分寸的把握。“此外,不同於舞台空間中演員與觀眾的既定距離,電影通過鏡頭組接,原本手眼身法步完成的人物塑造,在電影鏡頭中卻可能只呈現了一個局部。而高清、3D技術等的引入,對於我們的表演也提出了更加嚴苛的要求。”

在《狀元媒》中飾演柴郡主的北京京劇院一團團長張(君秋)派傳人王蓉蓉,將拍攝電影的過程看做是一次再創造的過程,“比如我們舞台上的表演,因為離台下的觀眾是有一定距離的,因此身段、動作、眼神都比較誇張、放大。如果原封不動地把這些搬到銀幕上,那是不行的,因為影院裏的大銀幕會把表情放大若干倍,還是那麼誇張就太嚇人了。”

對此,京劇表演藝術家耿其昌也深表贊同,“我注意多用眼神去表現人物內心的感受,觀眾看明白了,戲也不過分。”

在《龍鳳呈祥》中飾演喬玄的京劇表演藝術家馮志孝為3個小時的舞台版縮減為1小時58分鐘的電影版“點贊”,他説,“這個處理好!必要!它立足於尊重觀眾欣賞電影的習慣,也得力於電影藝術的特殊功能。如舞台演員的上上下下,在電影中均可用鏡頭概括、穿越、簡約地呈現,這是為觀眾所喜聞樂見的。”馮志孝説,觀眾看過舞台版,再看電影,兩種藝術表現形式各具魅力,可謂各盡其妙、美不勝收。

不講條件、不計報酬,留存國粹經典、傳播德藝風采

説起電影拍攝的幕後艱辛,新老藝術家都有説不完的話。“大家不講條件,不計報酬,團結一心,保證了拍攝的順利進行。”讓耿其昌和京劇表演藝術家葉少蘭都十分難過的是,70多歲的常貴祥副導演帶病參加工作,“在現場,既是副導演,也是催場劇務,既是走台替身,又是服務員。哪裏有工作,他就出現在哪裏。遺憾的是,在拍完戲不久,他就重病住院,逝世了。”

實際上,耿其昌本人也是腰腿傷痛在身,他年輕時左腿半月板破碎摘除,兩次手術,這幾十年的老傷讓他做很多動作都非常疼痛,“但我還是咬緊牙關堅持下來了”。

王蓉蓉一次從早上9點開始化粧到第二天凌晨1點才卸粧,皮膚嚴重過敏,勒頭帶裏抹膠水的地方起了4個大水泡,一接頭帶就疼痛難忍……她説,“兩位年過古稀的電影老導演的敬業精神深深打動着我,影棚裏的丙烯薰得人喘不上氣,可他們一直和我們奮鬥在棚裏。”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

在老藝術家的風範引領下,電影公司也想方設法調動一切資源,有的推掉了其他影視劇租賃攝影棚的要求,千方百計提供各種協助,有的不計時間不計代價提供技術服務與保障。還值得一提的是,工程首次把田漢先生改編的京劇《謝瑤環》搬上銀幕,也得益於田漢基金會的無償授權。

拍好電影是第一步,如何最大程度地實現京劇電影服務觀眾,與觀眾及時見面、經常見面,也是一大問題。為此,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電影集團以不同形式協同京劇名家走進學校、社區與觀眾見面並放映電影。北京市還率先在朝陽區居民集中的社區附近,專門設立了紫光影城、勁鬆電影院、垡頭地區文化中心等3處常年定點放映京劇電影工程影片的影院,全年放映500餘場,保證了影片及時經常地滿足觀眾的欣賞需求,讓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真正落到了實處。

據瞭解,中宣部已將京劇電影工程列為國家重點扶持項目,從2017年開始啟動實施第二批10部影片的拍攝工作,並計劃利用3年時間完成。以期通過不懈的努力,通過舞台精緻演出和電影精心拍攝兩個環節,將當代最優秀的京劇藝術家、音樂家對國粹京劇藝術的優質傳承和藝術風采廣泛傳播,永遠留存。